感染性休克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发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失控、微循环障碍及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害,易患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等不同年龄人群,以及有免疫抑制性疾病、慢性疾病、不良生活方式、手术及创伤等相关因素的人群。
一、感染性休克的病因
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所引起,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一)细菌感染相关
1.革兰阴性菌:是引起感染性休克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例如大肠埃希菌,它在肠道内正常定植,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可侵入血液引发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铜绿假单胞菌也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多在医院环境中通过医疗器械等途径感染机体,引起严重感染并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肺部等部位感染,当感染扩散且病情较重时,容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2.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若感染未能得到及时控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可导致机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链球菌属中的一些菌种,如A组链球菌等,也可引起严重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二)病毒感染相关
某些严重的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重症流感,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介质释放,影响机体的循环、呼吸等多个系统功能,进而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的表现,这与病毒感染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三)真菌感染相关
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恶性肿瘤、接受器官移植等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等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破坏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四)其他病原体感染相关
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也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例如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严重肺炎,病原体感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若炎症反应失控,就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出现。
二、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1.炎症反应失控: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释放。正常情况下,炎症反应会在病原体被清除后逐渐消退,但在感染性休克时,炎症反应过度激活且失控,这些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例如,TNF-α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其收缩功能改变,影响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2.微循环障碍: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微循环出现障碍。早期表现为微循环痉挛,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微循环灌流减少;随着病情进展,微循环转为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血液淤滞,血浆外渗,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例如,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会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等机制使外周血管收缩,但如果感染未能控制,这种收缩会持续加重微循环的缺血状态,进而发展为微循环障碍的更严重阶段。
3.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害: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缺氧,细胞的有氧代谢受阻,转而进行无氧代谢,能量产生减少,同时细胞内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潴留,细胞水肿。此外,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会加重细胞的损伤。随着病情发展,多个器官会受到损害,如肾脏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肝脏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影响胆红素代谢等;肺脏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三、易患感染性休克的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进展较快,更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若感染未能及时控制,就有较高的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而新生儿免疫系统更不成熟,对感染的易感性更高,一旦发生感染,如新生儿败血症等,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也较大。
2.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较重,容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例如,老年人肺部感染时,由于咳嗽反射减弱等原因,感染不易控制,炎症反应更容易失控,从而增加感染性休克的发生风险。
(二)基础疾病因素
1.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病毒破坏,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极低,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且感染后病情严重,极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发生感染并进展为感染性休克的风险增加。
2.患有慢性疾病:像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等因素使得其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足部感染、肺部感染等,感染后较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受损,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常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后炎症反应更易扩散,增加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几率。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生。酗酒的人群,酒精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且酗酒常导致机体营养状况不良,这些因素都使得酗酒者更容易发生感染,并且感染后病情更易恶化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四)手术及创伤因素
接受大手术的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且手术创口等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途径,容易发生术后感染,若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严重创伤的患者,如车祸导致的多发性创伤患者,创伤本身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同时伤口容易被病原体污染,增加感染的机会,进而有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