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是因大量失血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引发细胞缺氧等的综合征,由外伤、消化道出血、妇产科出血等致急性大量出血引起,病因分外伤等三类,发病机制是先代偿后失代偿致多器官障碍,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治疗原则为补充血容量、止血、器官功能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需精细监测,妊娠期女性要兼顾胎儿,老年患者需控基础病防并发症。
一、失血性休克的定义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起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通常是由外伤、消化道出血、妇产科出血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出血所引发。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外伤因素:如严重的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的大血管破裂出血,是引起失血性休克较为常见的原因,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外伤受伤出血而引发失血性休克,男性在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时可能因外伤导致失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2.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肝癌破裂出血等情况,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不规则饮食等可能增加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
3.妇产科出血:比如宫外孕破裂出血、产后大出血等,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妊娠期、产褥期等若出现相关异常情况,容易引发大量出血进而导致失血性休克,妊娠相关的出血情况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当人体急性失血时,机体首先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代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但如果失血过多,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下降,组织器官的灌注压降低,细胞缺氧,无氧代谢增强,乳酸等酸性产物堆积,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炎性介质释放,引起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1.神志改变:早期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这是因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同年龄人群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更早出现意识方面的明显改变。
2.皮肤表现:皮肤苍白、湿冷,这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皮肤灌注减少所致,触摸患者皮肤会感觉温度较低且不干燥,不同性别患者在皮肤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的儿童皮肤相对更薄,表现可能更明显。
3.脉搏:脉搏细速,是机体代偿性心率加快的表现,但当休克加重时,脉搏会变得微弱,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脉搏变化可能更为迅速和明显。
4.血压:早期血压可正常或稍高,这是因为机体通过代偿性血管收缩维持血压,但随后血压会逐渐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差小于20mmHg,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血压范围不同,儿童有其相应的正常血压区间,当低于该区间时需高度警惕失血性休克。
(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表现
1.肾脏: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这是因为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对于儿童来说,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尿量变化可能更早出现且更需密切关注。
2.呼吸系统:呼吸急促,是由于机体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引起的,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呼吸频率不同,儿童呼吸频率相对较快,呼吸急促的表现可能更易被察觉。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出血的时间、部位、出血量的估计等,对于外伤患者要了解受伤的机制和过程,对于妇产科患者要询问妊娠相关情况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病史采集重点略有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询问近期是否有外伤史、是否有消化道感染等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女性患者要重点询问月经情况、妊娠相关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除了上述一般临床表现的检查外,还需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寻找出血的部位,例如外伤患者要检查伤口情况,消化道出血患者要进行腹部触诊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出血的来源。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可反映失血的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提示有失血情况,不同年龄儿童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不同,例如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与儿童及成人不同,需要依据相应年龄段标准判断。
2.血生化:可能出现乳酸升高、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反映机体的代谢和内环境紊乱状态。
(四)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例如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进行胃镜、肠镜检查,对于妇产科出血患者可进行妇科超声检查等,不同检查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出血部位和情况,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五、治疗原则
(一)补充血容量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以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晶体液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胶体液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不同年龄患者的液体输入速度和量需根据体重、失血程度等进行调整,儿童由于体重小,输液速度和量的计算需更加精确。
(二)止血
针对出血的原因进行止血治疗,例如外伤导致的出血需进行手术止血或包扎止血等,消化道出血可通过药物止血(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内镜下止血等方法,妇产科出血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手术止血等,不同的止血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出血原因和部位,需及时准确地进行止血处理以阻止继续失血。
(三)器官功能支持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对于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呼吸支持、肾功能支持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器官功能相对不成熟,更需精细监测和及时的器官功能支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失血性休克病情变化迅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肺功能负担加重,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保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失血性休克时更易出现体温降低。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失血性休克时,不仅要考虑母体的情况,还要关注胎儿的安危,在止血和补充血容量的同时,需采取措施尽量维持胎儿的宫内环境,如密切监测胎心等,因为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治疗需更加谨慎和全面。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生失血性休克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在补充血容量时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避免输液过多过快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较差,对于外伤出血导致的伤口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