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缺乏可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导致。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富含铁辅食、青少年素食为主、成年人节食偏食等致铁摄入不足;胃肠道疾病、女性月经、孕妇致铁吸收障碍;消化道、泌尿系统慢性失血,频繁献血、外伤后慢性失血等致铁丢失过多,均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一、铁摄入不足
(一)婴幼儿人群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母乳喂养的婴儿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等,就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逐渐消耗,若未及时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缺铁性贫血风险增加。
(二)青少年人群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对铁的需求增多。若日常饮食中肉类、蛋类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过少,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比如一些素食为主的青少年,由于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三)成年人
成年人长期节食、偏食,饮食中缺乏足够的含铁食物,如长期不吃红肉、动物肝脏等,会使铁的摄入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另外,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减肥人群过度限制饮食,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铁吸收障碍
(一)胃肠道疾病患者
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铁的溶解和吸收受到影响;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也会干扰铁的正常吸收过程。
(二)特殊生理状态人群
女性在月经期间,铁会随经血流失,若吸收功能不佳,就容易加重缺铁情况。孕妇由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铁,自身铁吸收若出现障碍,也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三、铁丢失过多
(一)慢性失血人群
1.消化道慢性失血:患有消化道溃疡、痔疮、肠道寄生虫病等疾病时,会出现慢性失血。例如,消化道溃疡患者长期少量出血,铁会随血液丢失,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2.泌尿系统慢性失血:某些肾脏疾病或尿路结石等可引起泌尿系统慢性失血,铁随尿液丢失,长期积累可导致缺铁。
(二)其他失血情况
频繁的献血、外伤后慢性失血等也会使铁丢失过多。例如,长期多次献血的人群,如果不注意铁的补充,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不必要的外伤导致慢性失血,同时关注是否存在潜在的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