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铁性贫血为小儿最常见贫血类型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苍白等一般表现、精神行为异常、消化系统症状及免疫功能下降诊断依靠血常规等指标预防需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含铁丰富辅食早产儿宜早补铁剂处理要去除病因补充铁剂调整饮食温馨提示母乳喂养母亲多摄入含铁食物辅食添加循序渐进且需密切观察监测。
一、定义
宝宝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的贫血,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类型。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儿生长发育快,母乳、牛乳含铁量低,若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动物肝脏等),易致铁摄入不足。
2.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等)可影响铁的吸收,导致缺铁。
3.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肠道寄生虫病等)可使铁丢失,引发缺铁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甲床明显,宝宝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
2.精神行为异常:可出现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3.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部分宝宝出现异食癖(如喜食泥土、墙皮等)。
4.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四、诊断
1.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2.血清铁蛋白:是反映缺铁的敏感指标,该指标降低。
3.总铁结合力:升高。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
五、预防
1.母乳喂养:母乳含铁虽吸收率高,但婴儿出生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含铁丰富辅食。
2.辅食添加:婴儿6个月后逐步添加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动物肝脏、红肉等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食物。
3.早产儿预防: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缺铁。
六、处理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导致铁丢失或吸收障碍的原发疾病,如驱虫治疗肠道寄生虫病等。
2.补充铁剂:遵医嘱补充铁剂,同时注意饮食调整,增加含铁食物摄入。
3.饮食调整:确保宝宝摄入富含铁的食物,维持均衡饮食。
七、温馨提示
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多摄入含铁丰富食物,以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更多铁源。
添加辅食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一次添加过多新食物致婴儿消化不良,且需保证食物种类多样以满足营养需求。
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面色等变化,定期带宝宝体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