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主要分为摄入不足型、吸收障碍型、丢失过多型。摄入不足型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哺乳期女性,因喂养、饮食或需求等致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型常见于胃肠道疾病患者,如胃大部切除、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疾病等影响铁吸收;丢失过多型见于各种慢性失血情况,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咯血、血红蛋白尿等致铁丢失过多。
一、缺铁性贫血的分类
缺铁性贫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摄入不足型缺铁性贫血
发生情况: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哺乳期女性。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喂养不当,如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易发生摄入不足;青少年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铁摄入不足;妊娠哺乳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饮食中铁的补充不足,也容易引发该型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逐渐耗尽,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就易出现摄入不足型缺铁性贫血。
相关科学依据: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每日铁的需求量相对较高,而其饮食结构单一,铁的来源有限,是摄入不足型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二)吸收障碍型缺铁性贫血
发生情况:常见于胃肠道疾病患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功能受损,铁的吸收效率降低;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钩虫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可导致肠道慢性失血,同时影响铁的吸收;某些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会影响肠道对铁的正常吸收机制。
相关科学依据: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铁吸收障碍的机制在于胃酸是铁离子释放和溶解的重要条件,胃酸减少会使铁的吸收减少。而肠道寄生虫感染时,钩虫可分泌抗凝素,使被钩虫咬附的肠黏膜伤口不断渗血,导致慢性失血,同时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三)丢失过多型缺铁性贫血
发生情况:见于各种慢性失血的情况,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可导致慢性消化道出血,长期慢性失血会使铁丢失过多,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女性正常月经量一般较少,但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可导致月经过多,长期月经过多会使铁丢失增加;咯血,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可引起咯血,长期小量咯血也会导致铁丢失;血红蛋白尿,某些疾病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会造成铁的丢失。
相关科学依据: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中的铁随着粪便排出体外,长期慢性失血会使体内铁储备逐渐耗尽,进而发展为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的女性,每次月经失血量较多,长期累积会导致铁的丢失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引发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