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骨髓象诊断,病史有喂养或失血情况,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苍白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指标异常,骨髓象见增生活跃等缺铁表现。
一、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方面
1.喂养史:婴幼儿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6个月后仍以乳类为主食,年长儿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体内铁储备相对较少,出生后若未及时补充铁剂,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失血史:关注小儿是否有慢性失血情况,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肠道慢性失血,表现为反复腹痛、大便潜血阳性等;长期鼻衄等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方面
1.一般表现:患儿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口唇、甲床、睑结膜等部位较明显。婴幼儿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
2.髓外造血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出现肝、脾轻度肿大,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有类似表现,但程度相对较轻。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Hb降低比RBC减少更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根据Hb降低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Hb值为110-90g/L;中度Hb值为90-60g/L;重度Hb值为60-30g/L;极重度Hb值<30g/L。
2.铁代谢相关指标
血清铁(SI):血清铁降低,通常<10.7μmol/L(60μg/dl)。
总铁结合力(TIBC):总铁结合力增高,通常>62.7μmol/L(350μg/dl)。
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其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早期重要指标,血清铁蛋白<12μg/L提示储存铁减少。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通常<15%。
(四)骨髓象方面
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降低。
综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结果来诊断小儿缺铁性贫血。例如,若患儿有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的病史,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等临床表现,同时血常规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铁代谢指标异常,骨髓象符合缺铁表现,即可诊断为小儿缺铁性贫血。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因其自身铁储备少,在诊断时需更密切结合喂养史及铁代谢指标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有慢性失血病史的儿童,要注重排查失血原因以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