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包括铁剂治疗、去除病因和输血治疗。铁剂有多种,宜两餐间服用且可与维生素C同服,避免与咖啡浓茶同服,特殊人群需遵医嘱;去除病因包括饮食调整(摄入富含铁食物,不同人群有差异)和治疗基础疾病;一般不需输血,重度贫血伴明显症状时可考虑,输血有风险需严格掌握指征且输血后要监测。
一、铁剂治疗
1.铁剂种类: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铁剂可以补充机体缺乏的铁元素,从而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来纠正缺铁性贫血。有研究表明,口服铁剂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2.服用注意事项:铁剂宜在两餐之间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可与维生素C同服,以促进铁的吸收,但应避免与咖啡、浓茶同服,因为咖啡、浓茶中的鞣酸会抑制铁的吸收。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对铁的需求量增加,更需要合理补充铁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要考虑个体的铁缺乏程度等因素来确定铁剂的使用。
二、去除病因
1.饮食调整:对于因饮食缺铁导致的缺铁性贫血,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例如,每100克猪肝中含铁量较高,能为机体补充较多的铁元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摄入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包括铁的摄入;老年人可能存在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问题,在饮食调整时要考虑其消化能力,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含铁食物。
2.治疗基础疾病:如果缺铁性贫血是由其他基础疾病引起的,如慢性胃肠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影响铁的吸收,或者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导致铁丢失过多,就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月经过多的女性,需要就医明确月经过多的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针对疾病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铁的进一步丢失或改善铁的吸收情况。
三、输血治疗
1.适用情况:一般情况下,缺铁性贫血不需要输血治疗。但在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伴有明显症状(如心悸、气短、头晕等)时,可考虑输血治疗,以迅速改善贫血症状。不过,输血治疗有一定风险,如感染传染病、发生输血反应等,所以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对贫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在重度贫血时更要谨慎评估输血的必要性和风险,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进行输血。
2.输血后的监测:输血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输血后贫血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在输血后更要加强监测,因为他们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输血后的反应可能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