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缺铁的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和铁丢失过多。铁摄入不足可见于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儿童青少年挑食偏食、成年女性月经失血及孕妇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与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等)和药物影响(如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含金属离子络合剂药物)有关;铁丢失过多包括慢性失血(消化道、泌尿系统失血及女性月经过多等)和长期献血等情况。
一、铁摄入不足
1.婴幼儿时期:婴儿生长迅速,若母乳喂养的婴儿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蛋黄、肉类等,就容易发生铁摄入不足。因为母乳中铁的含量虽能满足婴儿早期需求,但随着月龄增长,体内铁储备逐渐消耗,而辅食添加不及时会导致铁摄入来源缺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6月龄后,就需要开始逐步引入含铁丰富的食物。
2.儿童青少年时期:儿童青少年若挑食、偏食,饮食中肉类、豆类、绿叶蔬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过少,也会造成铁摄入不足。比如一些儿童只喜欢吃零食,而对富含铁的正餐食物不感兴趣,长期如此就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3.成年女性:成年女性由于月经失血,若日常饮食中铁的补充不能弥补月经丢失的铁量,也会导致铁摄入相对不足。此外,孕妇在孕期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能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同样会出现铁摄入不足的情况。
二、铁吸收障碍
1.胃肠道疾病: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溶解和吸收;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铁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功能障碍。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由于胃酸分泌减少,铁的溶解度降低,从而影响铁的吸收,进而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2.药物影响:长期服用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会使胃内酸性环境改变,影响铁的解离和吸收;一些含有金属离子络合剂的药物,也可能干扰铁的吸收过程。
三、铁丢失过多
1.慢性失血
消化道失血:消化道溃疡、痔疮、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可导致慢性消化道失血。例如,胃溃疡患者会长期少量出血,血液中的铁丢失,若不能及时补充,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钩虫会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吸血,导致慢性失血,进而造成铁丢失过多。
泌尿系统失血: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可能导致血尿,长期的血尿会使铁丢失增加。另外,女性月经过多也是常见的慢性失血原因,正常月经量一般为20-60ml,若月经量超过80ml则为月经过多,长期月经过多会使铁丢失过多,引发缺铁性贫血。
其他失血情况:频繁的鼻出血、咯血等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但相对消化道和泌尿系统失血来说较为少见。
2.其他因素:长期献血也会导致铁丢失过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铁元素,也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频繁献血的人群,如果不注意铁的补充,就可能因铁缺乏而患上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