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需综合铁缺乏的生化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红细胞内缺铁指标(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骨髓象(骨髓铁染色含铁血黄素颗粒和铁粒幼细胞减少甚至消失)及临床特征(一般表现如皮肤黏膜苍白等、组织缺铁表现如异食癖等),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易患因素,存在上述情况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铁缺乏的生化指标
1.血清铁蛋白(SF):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是缺铁性贫血最早出现的实验室异常。正常情况下,男性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30~400μg/L,女性为15~200μg/L,<15μg/L提示铁储存缺乏。其水平受炎症等因素影响,炎症时可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2.血清铁(SI):血清铁降低,正常成年男性血清铁为11~30μmol/L,女性为9~27μmol/L,<9μmol/L提示缺铁,但感染等炎症状态下可降低,需结合临床情况分析。
3.总铁结合力(TIBC):总铁结合力升高,正常成年男性TIBC为50~77μmol/L,女性为54~77μmol/L,缺铁时TIBC升高,可反映转铁蛋白的不饱和状态。
(二)红细胞内缺铁的指标
1.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正常成人FEP为0.29~0.9μmol/L(全血),缺铁性贫血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导致FEP升高,>0.9μmol/L(全血)提示红细胞内缺铁。
(三)骨髓象
1.骨髓铁染色:骨髓涂片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可靠方法。骨髓小粒中的含铁血黄素为储存铁,铁粒幼细胞是指胞质中含有铁颗粒的幼红细胞,二者减少甚至消失是缺铁的特征性表现。正常骨髓铁染色可见较多含铁血黄素颗粒和铁粒幼细胞,缺铁时含铁血黄素颗粒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
(四)临床特征
1.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头晕、耳鸣、心悸等非特异性表现,儿童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有关。
2.组织缺铁表现:可出现异食癖(多见于儿童)、舌炎、口角炎、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多见于成年女性)等,是由于缺铁影响了上皮组织的代谢和功能。
综合以上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征,当存在铁缺乏的生化指标异常、红细胞内缺铁指标异常、骨髓铁染色异常,同时结合临床有贫血表现及组织缺铁表现时,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因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大,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需重点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相关铁代谢指标;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因月经失血等原因,也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要注意询问月经情况等;老年人可能因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铁的吸收减少,或有慢性疾病导致铁利用障碍等,诊断时需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对铁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