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常见贫血,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青少年生长发育需铁多、孕妇铁需求增未补充足)、吸收障碍(胃肠疾病影响铁吸收)、丢失过多(育龄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有乏力等贫血表现及异食癖等组织缺铁表现,诊断指标有血清铁蛋白降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血清铁降低、血红蛋白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治疗主要是补充铁剂,预防需饮食调整多摄入含铁食物、防治慢性失血性疾病,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添富含铁辅食、孕妇孕期增铁摄入及医生指导补铁、老年人关注胃肠功能保证铁吸收利用。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发的贫血,为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需铁量较大,若饮食中铁供给不足易引发该病;孕妇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若未补充足够铁剂则易患病。
2.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肠炎等,会影响铁的正常吸收,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3.铁丢失过多:月经过多是育龄女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出血等,可使铁丢失过多而引发该病。
三、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患者常出现乏力、易疲倦、头晕、眼花、耳鸣、面色苍白等症状,活动后可能有心慌、气短等表现。
2.组织缺铁表现:可出现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等)、舌炎、口角炎、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等,儿童还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等。
四、诊断指标
1.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铁储备的指标,其降低是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提示血红素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3.血清铁:血清铁降低,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因为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血清铁降低。
4.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形态:血红蛋白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
五、治疗
主要是补充铁剂,常用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通过补充铁元素以纠正缺铁状态。
六、预防
1.饮食调整: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保证铁的充足摄入。
2.防治慢性失血性疾病:积极治疗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性疾病,防止铁丢失过多引发缺铁性贫血。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等,满足生长发育对铁的需求,避免因铁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
2.孕妇:孕期需增加铁的摄入,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以满足自身及胎儿对铁的需求,降低缺铁性贫血发生风险。
3.老年人:关注胃肠道功能,若存在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需及时就医调整饮食或进行相应治疗,保证铁的正常吸收利用,预防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