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问发病情况、既往病史及用药史;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及其他检查;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鉴别。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发病情况:了解患者起病的急缓,如是否突然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出血、发热等症状。不同年龄阶段发病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急缓与成人可能不同,某些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者)需重点询问相关暴露史,这对判断病因有重要意义,比如长期接触苯等化学毒物者易患再生障碍性贫血。
2.既往病史及用药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近期是否使用过可能导致骨髓抑制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某些药物使用可能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因素。
二、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贫血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萎黄、活动后气短等,成人则多有乏力、头晕、心悸等。一般呈进行性加重,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
2.出血表现:可见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原因是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因骨髓造血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血小板功能可能也存在异常。
3.感染表现:发热是常见症状,可伴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感染原因是白细胞减少及功能缺陷,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各种病原体侵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特征。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一般低于0.01,且绝对值减少。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可能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有差异,但全血细胞减少的特点是共同的。
2.骨髓穿刺检查: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系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不同年龄患者骨髓穿刺的操作及骨髓象表现有一定共性,但儿童骨髓穿刺需注意操作规范及对儿童心理的安抚等。
3.骨髓活检:可见骨髓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组织增加。对明确骨髓造血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当骨髓穿刺结果不典型时,骨髓活检可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4.其他检查: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叶酸等检查可排除其他贫血性疾病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染色体检查有助于排除遗传性疾病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范可尼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可通过染色体检查发现异常。
四、鉴别诊断
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疾病相鉴别。通过进一步的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分型等检查来区分,不同疾病有其各自独特的实验室及临床特点,通过细致的鉴别诊断可明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