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贫血类型,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髓外造血及非造血系统表现;诊断靠血常规和铁代谢检查;治疗需饮食调整和铁剂治疗;预防要孕期、婴儿期、幼儿期分别注意;婴儿、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定义与病因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一种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主要包括:
铁摄入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乳制品中铁含量较低且不易吸收,1岁以内婴儿若单纯以乳类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障碍:某些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如慢性腹泻可导致铁的吸收减少。
铁丢失过多:如肠息肉、钩虫病等慢性失血,可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
二、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
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非造血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三、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降低为主,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这些指标对诊断缺铁性贫血有重要意义,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在缺铁的早期即会降低。
四、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饮食调整: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高。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较大儿童要纠正偏食习惯。
铁剂治疗:明确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后可使用铁剂治疗,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等,但需注意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不当使用。
五、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孕期预防:孕妇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保证铁的充足摄入,以满足胎儿对铁的需求。
婴儿期预防:提倡母乳喂养,足月儿从4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早产儿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给予铁强化食品。
幼儿期预防:幼儿应平衡膳食,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如瘦肉、鸡蛋、绿叶蔬菜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六、特殊人群(小儿)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年龄段,家长要严格按照喂养指南进行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安全性和适宜性,逐渐引入含铁丰富的食物。
早产儿: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对铁的需求更大,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更早开始铁的补充预防,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铁代谢指标。
有基础疾病儿童:如患有慢性腹泻等影响铁吸收的疾病的儿童,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铁的监测和补充,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