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时,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关键原料,缺铁致血红素合成障碍、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使红细胞呈小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低于80fl)、低色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20g/L)状态,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儿童因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大、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发病;女性因月经失血、孕期哺乳期需铁多易缺铁发病;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有慢性疾病易铁吸收利用障碍致发病。
一、红细胞生成原料与缺铁的关系
缺铁性贫血时,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而血红素的合成需要铁作为重要原料。当机体缺铁时,血红素合成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充足,细胞体积和色素等指标维持正常,但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使得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
二、小细胞形成的机制
由于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内的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会变小,表现为小细胞。正常红细胞的平均红细胞体积约为80-100fl,在缺铁性贫血时,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低于80fl,呈现小细胞状态。这是因为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内缺乏足够的血红蛋白来填充细胞体积,从而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小。
三、低色素表现的缘由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还会使红细胞内的色素降低,表现为低色素。正常红细胞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约为320-360g/L,缺铁性贫血时,MCHC降低,低于320g/L,呈现低色素状态。因为血红蛋白是赋予红细胞色素的主要物质,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内的色素含量就会降低,所以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四、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影响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时期单纯母乳喂养,母乳中铁含量相对较低,且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年长儿挑食、偏食等),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进而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表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的造血系统对铁的需求增加,一旦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受影响更为明显,小细胞低色素的特征会更突出。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会有铁的丢失,若日常饮食中铁补充不足,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月经量较多的女性,每月会丢失一定量的铁,若不注意从饮食中补充足够的铁,就容易导致体内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且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孕期铁摄入不足,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出生后也可能存在铁储备不足的情况,增加日后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铁的吸收效率降低,同时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导致铁的丢失或利用障碍,如消化道慢性出血性疾病等,这些因素都容易使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出现小细胞低色素的表现。老年人本身造血功能有所减退,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合成受影响更为显著,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征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