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可通过多项指标判断缺铁性贫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形态学指标如MCV、MCH、MCHC降低,RDW升高,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生长发育需铁多易缺铁且血常规指标异常早,孕妇因自身及胎儿需铁多易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吸收差及合并慢病致铁代谢障碍。
一、血常规中判断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指标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会降低。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提示可能存在贫血。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
2.红细胞形态学指标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缺铁性贫血时MCV降低,通常小于80fl。这是由于铁缺乏影响了红细胞的正常发育和成熟,使得红细胞体积变小。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MCV的降低是缺铁性贫血的早期形态学改变之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也会降低,小于27pg。铁缺乏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降低,小于320g/L。这反映了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表现之一。
二、其他相关指标辅助判断
1.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通常会升高。RDW反映了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缺铁时骨髓为了代偿性生成红细胞,会产生大小不均一的红细胞,导致RDW升高,这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2.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血清铁水平降低,通常低于10.7μmol/L(60μg/dl)。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物质,缺铁时血清中的铁含量减少。
总铁结合力(TIBC):TIBC升高,正常范围男性约50-77μmol/L(280-430μg/dl),女性约54-77μmol/L(300-430μg/dl)。因为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导致总铁结合力升高。
转铁蛋白饱和度(TS):TS降低,正常约33%-55%,缺铁性贫血时TS通常小于15%。TS是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反映了转铁蛋白结合铁的能力,缺铁时该比值降低。
三、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上的特点及考虑因素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血常规中除了上述指标异常外,还可能伴有红细胞计数降低更明显等情况。例如,婴幼儿由于铁储备不足且生长迅速,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检查中MCV、MCH等指标异常出现较早,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因为儿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等因素易导致缺铁。
2.孕妇:孕妇由于自身生理需求增加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对铁的需求量大。血常规上血红蛋白降低等表现可能更突出,同时要考虑孕妇的营养摄入情况,因为孕妇需要摄入更多的铁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若营养摄入不足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等情况,血常规中除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外,还要考虑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导致铁利用或摄入障碍,需要综合评估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可能影响铁的代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