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可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和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可见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各系细胞形态异常,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比例改变、造血细胞分布异常;血常规检查呈全血细胞减少,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疾病鉴别,如PNH相关试验呈阳性且可有血红蛋白尿发作,MDS有核细胞增生多活跃且有病态造血表现,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有明确诱因且病程自限。
一、骨髓穿刺检查
1.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增生情况: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多呈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正常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造血细胞(如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等)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等)比例增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穿刺显示有核细胞增生低下。
各系细胞形态:红细胞系中,幼红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一般无明显异常;粒细胞系中,成熟粒细胞数量减少,以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巨核细胞系中,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通常难以找到,这是因为巨核细胞是产生血小板的重要细胞,其减少会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
2.骨髓活检
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比例:骨髓活检可更直观地观察骨髓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脂肪组织增加。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占骨髓切片的30%-40%,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该比例明显降低,常低于25%。
造血细胞分布:造血细胞在骨髓中的分布不均匀,可见局灶性造血灶,但总体造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间质水肿、出血等情况较少见,但与骨髓细胞学检查相互印证来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二、血常规检查
1.全血细胞减少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生成减少。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常低于60g/L,红细胞计数多在(1-2)×1012/L左右。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低于2×10/L,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细胞,其减少会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多低于20×10/L,患者常出现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这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减少,其功能也可能存在异常。
三、排除其他疾病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相关检查鉴别:PNH患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但其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等可呈阳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这些试验多为阴性。此外,PNH患者可有血红蛋白尿发作,这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鉴别点之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骨髓象特点:MDS患者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多活跃,部分病例可见病态造血,如红细胞系出现巨幼变、核分叶异常等,粒细胞系可见Pelger-Huet畸形等,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主要是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无病态造血表现。通过骨髓象及相关细胞化学染色等检查可进行鉴别。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病程及血象特点: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多有明确诱因,如感染等,血常规检查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可降至零,骨髓象中某一系列造血细胞显著减少,例如红细胞系明显减少,但是病程呈自限性,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恢复,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相对较长,病情呈慢性进展或急性加重等不同表现,可通过病程及后续复查骨髓象等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