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女性易出现)、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药物等影响)、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常见);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和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异食癖、口腔表现、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改变)。
一、病因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期:婴儿出生时体内铁储备有限,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6个月后仍以乳类为主食,容易发生铁摄入不足。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铁含量相对较低,且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若未能按时添加,就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青少年: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摄入含铁食物过少,如挑食、偏食,不爱吃肉类、豆类等富含铁的食物,易导致铁摄入不足。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由于月经失血,加上妊娠、哺乳等生理过程,对铁的需求增加,若饮食中铁的补充不足,也容易发生缺铁。例如,月经量大的女性,每月会丢失一定量的铁,若日常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能弥补丢失量,就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导致铁吸收障碍,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患有慢性腹泻的患者,肠道功能受损,铁的吸收效率降低,长期可导致体内铁缺乏。
其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等,会影响铁的吸收;此外,一些特殊的生理状态或疾病也可能干扰铁的吸收过程。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可导致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使铁丢失过多,体内铁储备逐渐耗竭,引发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也是育龄女性慢性失血的常见原因,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可导致月经量过多,铁丢失增加;另外,咯血、血红蛋白尿等也可导致铁丢失,但相对较少见。例如,患有胃溃疡的患者,长期少量出血,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会逐渐引起缺铁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这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体征,由于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网充盈度降低,表现为面色苍白、甲床苍白、眼睑结膜苍白等。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皮肤蜡黄、口唇苍白等,且长期贫血的儿童可能生长发育迟缓。
乏力:患者常感疲倦、乏力,活动后加重。这是因为贫血时血红蛋白携带氧气能力下降,组织器官缺氧,导致机体活动耐力降低。例如,轻度贫血的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后出现明显的乏力感,而重度贫血患者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感到乏力。
2.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儿童患者较为常见,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可能与缺铁影响神经系统的代谢有关。研究表明,缺铁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导致儿童的精神行为异常。
异食癖:部分患者会出现异食癖,喜食一些非食物的物质,如泥土、纸张等。这是由于缺铁导致患者的味觉异常,目前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铁缺乏引起的代谢紊乱有关。
口腔表现:可出现口腔炎、舌炎,口角皲裂等。严重时可导致吞咽困难,称为Plummer-Vinson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导致口腔黏膜出现一系列病变。
毛发干枯、易脱落:头发失去光泽,变得干枯、易折断、易脱落。这是由于铁缺乏影响了毛发的正常生长和营养供应,因为铁参与了毛发中角蛋白的合成等过程。
指甲改变:出现反甲(匙状甲),指甲薄平,甚至凹下呈勺状,脆而易碎。这是因为缺铁影响了指甲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当铁缺乏纠正后,反甲可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