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象及铁代谢异常,需综合诊断鉴别,治疗需去除病因、补充铁剂,可通过孕期及哺乳期、婴幼儿、青少年及育龄女性等人群的相应措施预防。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症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易发生铁摄入不足;青少年若挑食、偏食,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够。例如,婴儿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铁逐渐耗尽,若辅食添加不及时,就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女性特殊生理期:女性月经周期失血会丢失一定量的铁,若饮食中铁补充不足,就增加了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2.铁吸收障碍:
疾病因素:某些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等疾病会影响铁在肠道的吸收过程。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等。消化道溃疡患者长期少量出血,铁随血液丢失,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易引发缺铁性贫血;女性月经过多会使铁流失增加。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面色苍白、睑结膜、甲床苍白是常见表现。这是因为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皮肤黏膜供血不足而呈现苍白状态。
神经系统: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年长儿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与缺铁影响神经系统代谢有关。
2.组织缺铁表现:
消化系统:可有食欲减退、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纸张等异常食物),这是由于缺铁影响消化道黏膜功能。
免疫系统:患者抵抗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为铁是参与免疫反应的一些酶的组成成分,缺铁会影响免疫功能。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减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
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明显异常,但长期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轻度减少。
2.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降低,通常小于8.95μmol/L。血清铁是指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缺铁时血清铁减少。
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μmol/L。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缺铁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总铁结合力升高。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小于12μg/L。血清铁蛋白能反映体内铁储备情况,缺铁时铁储备减少,血清铁蛋白降低。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有缺铁的病因,如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有缺铁性贫血的表现;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等。
2.鉴别诊断:需与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等相鉴别。地中海贫血多有家族史,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可发现异常血红蛋白成分;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总铁结合力降低。
六、治疗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引起缺铁的原发病,如治疗消化道溃疡、控制月经过多等,这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2.补充铁剂:可使用铁剂补充铁元素,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等,但需注意,儿科患者使用铁剂应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通过饮食调整等方式补充铁。
七、预防
1.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应注意铁的摄入,可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以满足自身及胎儿、婴儿对铁的需求。
2.婴幼儿:婴儿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肉类等。
3.青少年及育龄女性: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育龄女性应关注月经情况,月经过多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