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会引起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形态学改变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减小,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不同人群因不同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易患缺铁性贫血并出现相应血常规改变。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
1.红细胞计数(RBC):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通常会降低。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和发育受到影响。一般来说,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为$(4.0~5.5)\times10^{12}/\text{L}$,成年女性约为$(3.5~5.0)\times10^{12}/\text{L}$,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会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例如6个月~2岁小儿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为$(3.0~4.5)\times10^{12}/\text{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素食为主等人群更容易因铁摄入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从而出现红细胞计数降低情况;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消化道溃疡反复出血等,也会导致红细胞计数下降。
2.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缺铁性贫血血常规的重要特征。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约为110~150g/L,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会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儿童不同年龄段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也不同,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为110~140g/L,6岁~14岁小儿约为120~150g/L。对于女性而言,月经失血等因素可能增加缺铁性贫血风险,导致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婴幼儿如果喂养不当,如添加辅食不及时等,也易出现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会减小。正常成人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约为80~100fL,缺铁性贫血患者MCV通常低于80fL。儿童的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范围也随年龄变化,比如新生儿平均红细胞体积约为90~100fL,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到2岁左右接近成人低值范围。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偏食、节食的人群,由于铁摄入不足,容易出现MCV降低;患有慢性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的人群,也会导致MCV减小,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也会降低。正常成人MCH参考值约为27~34pg,缺铁性贫血患者MCH通常低于27pg。儿童的MCH正常范围同样因年龄而异,例如3岁小儿MCH正常范围约为25~30pg等。对于孕妇来说,孕期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容易出现MCH降低,引发缺铁性贫血,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铁吸收能力下降,也可能导致MCH降低,增加缺铁性贫血发生风险。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表现之一。正常成人MCHC参考值约为320~360g/L,缺铁性贫血患者MCHC低于320g/L。儿童的MCHC正常范围也有相应标准,比如6岁小儿MCHC正常范围约为316~354g/L等。在病史方面,有过胃大部切除等影响铁吸收手术史的人群,术后容易出现铁吸收障碍,导致MCHC降低,引发缺铁性贫血;患有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人群,机体铁代谢异常,也可能出现MCHC降低情况。
三、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通常会增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反映了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缺铁性贫血时,由于铁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形态发育不均衡,使得红细胞体积大小差异增大,从而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正常成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约为11.5%~14.5%,缺铁性贫血患者RDW一般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对于婴幼儿,其造血系统尚在发育中,若存在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更为明显;对于有长期慢性疾病导致铁代谢紊乱病史的人群,红细胞分布宽度也容易出现增高情况,进而提示可能存在缺铁性贫血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