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因红细胞破坏速率超骨髓代偿能力致贫血,分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和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发病机制有内在缺陷(膜异常、酶缺乏等)和外在因素(免疫、机械、化学物理因素),临床表现有贫血等一般表现及黄疸肝脾大,检查有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溶血相关及病因学检查,治疗有去除病因、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输血,特殊人群儿童需避诱发溶血药物等,孕妇需监测母婴情况,老年要综合考虑基础病等用药输血。
一、定义
溶血性贫血是因红细胞破坏速率加快,超出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引发的贫血,正常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可增加6~8倍,当红细胞寿命缩短至15天以下时即可发病。
二、分类
(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多由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因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异常,易在脾脏被破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因G-6-PD基因缺陷,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易受氧化物质损伤而溶血。
(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包括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等。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因红细胞膜糖磷脂酰肌醇锚连膜蛋白缺陷,使红细胞对补体敏感性增高而发生血管内溶血。
三、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包括细胞膜异常、酶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等。如细胞膜异常时,红细胞形态或弹性改变,易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中被破坏;酶缺乏时,红细胞代谢途径受阻,影响红细胞稳定性。
(二)红细胞外在因素
1.免疫因素:自身抗体或同种抗体作用于红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
2.机械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形成,红细胞通过时受机械损伤而破裂。
3.化学、物理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肼)、大面积烧伤等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导致溶血。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急性溶血时可出现严重腰背及四肢酸痛、头痛、呕吐等。
(二)黄疸和肝脾大
慢性溶血多有黄疸,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肝脾大常见于慢性溶血,急性溶血时肝脾大可不明显。
五、检查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等)。
2.溶血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高。
3.病因学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等用于PNH诊断;红细胞酶活性测定用于G-6-PD缺乏症等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去除病因
如停止接触氧化性药物或化学物质,治疗感染等原发病。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发挥作用。
2.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补体抑制剂:针对PNH可使用依库珠单抗等药物抑制补体激活。
(三)输血治疗
急性溶血或重度贫血时可输注红细胞,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需谨慎,防止加重溶血。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溶血性贫血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必要时输血需严格掌握指征,避免过量输血导致铁过载。
(二)孕妇患者
孕妇发生溶血性贫血时,需密切监测母婴情况,溶血可能影响胎儿氧供,应及时评估胎儿宫内状况,治疗时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使用需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溶血性贫血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心血管功能等,药物选择要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输血时注意输血速度和量,防止诱发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