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原因是慢性失血,包括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溃疡等疾病致胃肠道慢性出血,中老年及长期吸烟饮酒者风险高)、女性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等致月经量过多,育龄女性易患)、泌尿系统慢性失血(如肾小球肾炎等,中老年因泌尿系统疾病发生率高易致);其他相对少见原因有铁摄入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人群易患,老年人因咀嚼消化功能减退等易出现)和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等疾病致铁吸收障碍,相对慢性失血少见)。
一、慢性失血的具体类型及机制
1.消化道慢性失血
原因: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可导致胃肠道慢性出血。以胃溃疡为例,胃黏膜的溃疡面会不断渗血,血液丢失到胃肠道中,铁随着血液流失,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慢性失血会使体内铁储备逐渐耗竭,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据相关研究统计,消化道溃疡引起的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常见的消化道因素,约占慢性失血性贫血病因的一定比例。
年龄因素影响:中老年人群由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黏膜可能出现退行性变,更容易患上胃溃疡、消化道肿瘤等疾病,从而增加了因消化道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饮酒的中老年人,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加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概率,进而影响慢性失血与缺铁性贫血的关联。例如,吸烟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修复,增加胃溃疡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慢性失血的可能。
2.女性月经过多
原因:正常女性月经出血量一般有一定范围,但如果存在月经过多的情况,如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可导致月经量过多。月经血中含有一定量的铁,长期月经过多会使铁丢失增加,当铁的丢失量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研究表明,在育龄期女性中,月经过多是导致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性别因素影响: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使得月经过多成为其相对独特的慢性失血原因。与男性相比,女性每月有月经出血,若出现月经过多的病理情况,更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病史因素影响:有子宫肌瘤病史的女性,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增多,从而增加月经过多的发生概率,进而使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升高。
3.泌尿系统慢性失血
原因:如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可引起泌尿系统慢性出血。以肾小球肾炎为例,肾小球的炎症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长期如此会造成铁的丢失。据临床统计,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失血也是成人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但相对消化道慢性失血和月经过多来说比例较低。
年龄因素影响:中老年人群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如肾小球肾炎在中老年人群中也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减退,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从而增加了因泌尿系统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蛋白饮食、过度劳累的中老年人,可能会加重泌尿系统疾病的发展,进而影响泌尿系统慢性失血与缺铁性贫血的关联。例如,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可能诱发或加重肾小球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导致慢性失血。
二、其他相对较少见的原因
1.铁摄入不足
原因:一些人群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摄入含铁量低的食物,如素食者如果不注意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豆类、坚果、强化铁的谷物等),就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另外,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食欲减退等原因,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据研究,在部分饮食不均衡的人群中,铁摄入不足是引发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但相对慢性失血来说不是最常见的原因。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牙齿咀嚼和消化功能减退,对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的情况。而儿童和青少年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能存在铁摄入不足,但相对成人慢性失血的情况来说,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还是慢性失血。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往往饮食摄入不均衡,容易导致铁摄入不足,从而增加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2.铁吸收障碍
原因:某些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了铁的吸收。另外,患有热带口炎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也会出现铁吸收障碍。铁吸收障碍引起的缺铁性贫血相对慢性失血来说较为少见。
病史因素影响:有胃大部切除病史的患者,由于手术改变了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导致铁吸收障碍的风险增加。例如,胃大部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而胃酸是促进铁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胃酸减少会影响铁的吸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