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血象特点包括:红细胞体积变小呈小细胞低色素性,MCV、MCH、MCHC异常,形态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增高但绝对值可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多无明显异常。特殊人群中儿童生长发育需铁量大,缺铁性贫血影响更大;孕妇因生理需求易缺铁,可影响胎儿发育;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致缺铁性贫血更易发生且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一、红细胞形态学特点
1.红细胞体积:缺铁性贫血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变小,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体积变小,染色时着色浅,呈现低色素表现。例如,多项临床研究统计显示,约90%以上的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MCV降低的情况,且随着缺铁程度加重,MCV降低更为明显。
2.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这种红细胞形态改变具有一定特异性。在血涂片镜检时可直观观察到,小细胞增多且中央淡染区扩大是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的典型特征,这是由于缺铁导致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使得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出现形态异常。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特点
1.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增高: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时,网织红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这是因为机体缺铁时,骨髓会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来弥补缺铁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此时骨髓内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释放入外周血的量有所增加,但一般升高幅度不大。例如,部分研究表明,约20%-30%的缺铁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正常高值或轻度升高,通常不超过5%。
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可能降低:当缺铁严重时,虽然骨髓有代偿性增生,但由于铁缺乏持续存在,可能会影响网织红细胞的生成质量,导致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这是因为铁是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物质,铁缺乏会阻碍网织红细胞进一步成熟为成熟红细胞,从而使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三、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特点
1.白细胞计数:一般情况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多无明显异常。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合并感染等,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这是因为缺铁本身对白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影响相对较小,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当没有合并感染等情况时,白细胞计数维持在正常范围。例如,大多数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在(4-10)×10/L之间,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
2.血小板计数: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也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主要参与止血过程,缺铁对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影响不大,所以血小板计数一般不会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不过,在极个别严重缺铁性贫血患者中,可能会因整体营养状况极度不良等因素,偶尔出现血小板计数轻度异常,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例如,临床观察发现,不足5%的严重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计数的轻度波动,但大多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如果发生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会更为明显,且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更能反映骨髓的代偿情况。儿童出现缺铁性贫血时,家长需格外关注,因为长期缺铁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例如,幼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所以对于儿童缺铁性贫血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合理添加富含铁的辅食等非药物方式来改善铁缺乏状况。
2.孕妇:孕妇由于生理需要量增加,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其血象特点与一般人群相似,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孕妇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体重儿等。所以孕妇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时发现缺铁性贫血,并通过适当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等方式来纠正缺铁状况,保障母婴健康。例如,孕妇每日应保证摄入足够的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以满足自身和胎儿对铁的需求。
3.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时,血象特点可能与其他人群类似,但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更容易发生。而且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有所减退,在观察血象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血象的影响。例如,老年人若患有慢性胃炎,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进而加重缺铁性贫血,此时除了关注血象改变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改善铁缺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