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等呈小细胞低色素改变且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血清铁等指标也有相应变化,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结合多指标综合诊断并排除其他贫血,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应检查和处理。
一、血常规中反映缺铁性贫血的指标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会降低。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30g/L,成年女性低于120g/L,孕妇低于110g/L可考虑贫血。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会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随着缺铁程度的加重,降低更为显著。
2.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所以这三项指标会出现异常。MCV低于80fl,MCH低于27pg,MCHC低于320g/L。MCV反映红细胞的大小,MCH反映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MCHC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缺铁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小,血红蛋白含量和浓度降低。大量的临床检测数据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这三项指标会呈现出小细胞低色素的典型特征。
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通常会升高。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缺铁时,骨髓造血为了代偿缺铁状况,会产生一些体积大小不一的红细胞,导致RDW升高。研究发现,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RDW升高的比例较高,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二、其他相关检查及综合判断
1.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降低,通常低于10.7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可高于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低于15%。血清铁是血液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缺铁时血清铁减少。总铁结合力是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缺铁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则是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反映转铁蛋白的饱和程度,缺铁时饱和度降低。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证实,这些指标的变化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2.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降低,通常低于12μg/L。铁蛋白可以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情况,当机体缺铁时,铁蛋白会释放储存的铁用于血红蛋白合成,导致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临床中通过检测铁蛋白来辅助诊断缺铁性贫血,并且对于评估缺铁的程度也有一定帮助。
3.综合判断:在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时,需要结合血常规中的上述指标以及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例如,若血常规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同时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蛋白降低,基本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但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等,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会有特殊表现,可与缺铁性贫血相鉴别。
三、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上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儿童缺铁性贫血时,血常规指标变化与成人基本相似,但需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例如,婴儿期的儿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能会因为生长发育迅速而相对较低,但如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结合其他缺铁指标则要考虑缺铁性贫血。儿童在检测血常规时,要注意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的参考值范围进行比较,因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血常规参考值不同。同时,儿童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所以一旦怀疑,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2.孕妇:孕妇由于血容量增加以及胎儿生长发育对铁的需求增加,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孕妇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g/L即可考虑贫血,同时MCV、MCH、MCHC等指标也会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改变。孕妇缺铁性贫血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孕妇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监测铁代谢指标。如果发现缺铁,要及时补充铁剂,但在补充时要注意遵循孕期用药的原则,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铁剂,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老年人: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可能与胃肠道功能减退、铁摄入不足、慢性失血等有关。老年人血常规指标变化与其他人群类似,但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判断缺铁性贫血时要综合考虑。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此时在分析血常规指标的同时,要排查是否存在导致缺铁的基础疾病。老年人在检测血常规后,若怀疑缺铁性贫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