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及相应综合征,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感染、出血,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且需长期随访。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呈现严重贫血、感染和出血的综合征。
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一)造血干细胞缺陷
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且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出现异常,导致其不能正常产生足够的各类血细胞前体细胞。例如相关研究表明,SAA患者造血干细胞的端粒长度可能存在异常,影响了干细胞的长期存活和功能。
(二)免疫异常
1.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体内存在异常活化的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会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等方式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如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可抑制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导致造血功能受限。
2.自身抗体的作用:部分患者体内存在针对造血干细胞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直接攻击造血干细胞,使其破坏或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造血衰竭。
(三)造血微环境异常
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包括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SAA患者的造血微环境可能出现异常,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例如基质细胞分泌的一些支持造血的因子减少,不利于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贫血
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所致。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受影响而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二)感染
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感染部位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发生的风险可能更高,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难控制;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也较为常见,且可能迅速进展为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感染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相应感染部位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道感染)、腹痛、腹泻(消化道感染)等。
(三)出血
血小板减少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是SAA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危及生命。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需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四、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呈现全血细胞减少,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范围。例如红细胞计数通常低于2×1012/L,血红蛋白浓度低于60g/L,白细胞计数多低于2×10/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L,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L。
(二)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多部位骨髓穿刺显示多部位骨髓增生低下,粒、红系造血细胞显著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三)骨髓活检
可见骨髓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组织增加。通过骨髓活检可以更直观地观察骨髓的造血组织情况,进一步支持SAA的诊断。
五、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一)免疫抑制治疗
1.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通过清除体内异常活化的T淋巴细胞,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造血恢复。适用于年龄较大、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
2.环孢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维持造血微环境的稳定,常与ATG/ALG联合使用。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够根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适用于有合适供者的患者。对于年轻患者,若能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匹配的供者,应首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后,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有望恢复正常,但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需要密切监测和处理。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对异基因移植,自体移植存在肿瘤复发等风险,应用相对较少。
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及随访
(一)预后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与治疗时机、治疗方法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有关。经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缓解甚至治愈,但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往往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二)随访
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监测血常规、骨髓象等指标,以及时发现病情复发或出现的其他并发症。随访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的控制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等。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需要长期监测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