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铁代谢、骨髓象等异常,诊断需综合病史等,治疗要去除病因并补铁,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二、铁的代谢相关情况
1.铁的来源
外源性:主要来自食物,正常成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1.5mg,肉类、蛋类、动物肝脏等食物含铁量丰富且吸收率高。
内源性: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可被重新利用。
2.铁的转运与储存
铁被吸收后与转铁蛋白结合,运输到骨髓等需要铁的组织。体内的铁储存形式主要有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蛋白是可逆性储存形式,含铁血黄素是不能被立即动用的储存形式。
三、病因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随着月龄增长,母乳中的铁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若不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就易患病。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可引发该病。
育龄女性需铁量增加,如妊娠期、哺乳期,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患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某些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如胃肠道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肠炎、Crohn病等可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痔疮出血等)、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咯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等,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体内铁储存耗竭,引起缺铁性贫血。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是常见表现,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苍白。患者还可出现乏力、易疲倦、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
2.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多见于儿童。
异食癖,患者嗜食一些非食物的物质,如泥土、纸张等,这是铁缺乏的特殊表现之一。
口腔表现,可出现口腔炎、舌炎、口角炎等,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
毛发干枯、脱落,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2.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敏感指标。
3.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核老浆幼)。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有缺铁的病因,如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有缺铁性贫血的表现;实验室检查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
2.鉴别诊断
需与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相鉴别。地中海贫血多有家族史,血清铁蛋白、骨髓可染铁正常或升高,血红蛋白电泳有异常;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增多,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蛋白增高。
七、治疗
1.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是治愈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同时补充铁剂纠正贫血。
2.铁剂治疗
可选用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口服铁剂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通常于开始服药后5-10天出现,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4-6个月,以补充体内储存铁。对于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铁剂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静脉铁剂治疗。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多,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等。在选择铁剂时,要选择适合婴幼儿的剂型,且注意铁剂的安全性,避免过量服用导致铁中毒。
2.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应注意饮食中铁的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同时要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监测贫血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缺铁性贫血,以保证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3.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铁的吸收能力下降,且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导致铁丢失或摄入不足。应注意饮食中铁的合理摄入,对于有慢性失血等情况的老年人,要及时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可适当补充铁剂,但需密切监测铁代谢指标和血常规,防止铁剂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