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可能是铁储备不足、铁摄入不足、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失血、吸收障碍等原因导致。
1.铁储备不足
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主要在妊娠最后3个月,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铁储备不足。母亲孕期患有缺铁性贫血,会影响胎儿铁的储备,导致婴儿出生后铁储备减少,增加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2.铁摄入不足
人乳和牛乳中铁含量均低,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46个月后,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肉类、肝脏、豆类等,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幼儿期若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
3.食物搭配不合理
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会影响铁的吸收。如植酸、草酸、磷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复合物,抑制铁的吸收。谷类、蔬菜中含植酸、草酸较多,若小儿饮食中此类食物比例过高,且缺乏肉类等促进铁吸收的食物搭配,会影响铁的吸收。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若小儿饮食中缺乏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4.慢性失血
肠道畸形、钩虫病、肠息肉、鼻出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可致慢性失血,使铁丢失过多。例如,肠道钩虫感染可导致肠道慢性失血,长期少量失血会使体内铁储备逐渐耗尽,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5.吸收障碍
慢性腹泻、呕吐、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腹泻会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减少铁在肠道的吸收时间;肠道炎症会破坏肠黏膜,影响铁的吸收功能。此外,牛奶蛋白过敏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肠道出血和吸收不良,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
患者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血红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