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管炎是胆管受多种因素刺激致长期炎症反应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的疾病,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梗阻,临床表现有症状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谨慎用药、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病影响、妊娠期女性需权衡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
慢性胆管炎是胆管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胆管长期受各种因素刺激导致的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的状态,可累及肝内、肝外胆管等不同部位。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寄生虫(如肝吸虫等)感染可反复侵袭胆管,引发慢性炎症。例如肝吸虫感染长期存在时,易导致胆管慢性炎症。
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胆管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属于慢性胆管炎的一种类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自身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3.胆管梗阻:胆管结石、胆道肿瘤等造成胆管梗阻,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淤积继发炎症,长期梗阻可导致慢性胆管炎,比如胆管结石长期存在会反复刺激胆管引发慢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胀痛,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若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等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胆管炎症状可能有差异,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可能有更隐匿的全身表现。
2.体征特点:腹部查体可能有右上腹轻压痛,若有胆管梗阻严重,可能触及肿大的胆囊等,但体征表现因个体差异及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合并急性感染时);肝功能检查可见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反映胆管功能及肝细胞受损情况;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可能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异常。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胆管有无扩张、结石等情况;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胆管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胆管狭窄、梗阻等病变;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直接观察胆管内部情况,明确梗阻部位及病因等。
五、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若由胆管结石引起梗阻导致的慢性胆管炎,需解除结石梗阻,可通过手术取石等方式;若是寄生虫感染导致,需进行驱虫治疗;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调节免疫反应。
2.对症支持治疗:出现黄疸时可采取利胆等对症措施,合并感染时使用抗感染药物,但需注意药物选择要依据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避免滥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慢性胆管炎时,要格外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辅助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胆管炎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及病情的影响,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及代谢能力下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慢性胆管炎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如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及药物,密切监测母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