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因人体小肠黏膜缺乏乳糖酶致摄入乳糖不能完全分解吸收,未消化乳糖进大肠被细菌发酵引发腹胀、腹泻等消化道不适,发生机制是乳糖需乳糖酶分解,不足则未消化乳糖在大肠分解产气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蠕动加快出现症状,症状为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现腹部不适、随后多腹泻等,类型分原发性(先天性或活性低,儿童青少年常见,亚洲高发且随年龄酶活性降)和继发性(肠道疾病致乳糖酶暂时性减少,原发病愈后可恢复),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粪便酸性检测,应对措施是减少乳糖摄入或补充乳糖酶,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选合适替代食品保证营养,老年人要关注钙摄入,肠道疾病患者恢复期需逐步少量试乳糖。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因人体小肠黏膜缺乏乳糖酶,无法将摄入的乳糖完全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进行吸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进而引发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一种状态。
二、发生机制
人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需依赖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分解为可吸收的单糖。若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乳糖便不能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未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如氢气等)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刺激肠道蠕动加快,最终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出现。
三、症状表现
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腹部不适,常见腹胀、腹痛,随后多出现腹泻,大便多为黄色稀便,部分人还可伴有肠鸣音亢进等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与摄入乳糖量相关,摄入量越多,症状往往越明显。
四、类型
1.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由人体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引起,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亚洲人群中发生率相对较高,且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通常会逐渐降低。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因肠道疾病(如肠炎、腹泻等)损伤小肠黏膜,致使乳糖酶暂时性分泌减少而引发,原发病治愈后,乳糖酶功能多可逐步恢复。
五、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摄入乳糖后,未被消化的乳糖在结肠被细菌分解产生氢气,通过检测呼气中氢气浓度判断,若呼气氢浓度升高则提示乳糖不耐受。
2.乳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乳糖后,定期测定血糖浓度,若血糖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提示乳糖不耐受。
3.粪便酸性检测:检测粪便中的酸性物质,因乳糖未被消化吸收而被细菌发酵产生酸性物质,通过粪便酸性检测可辅助判断乳糖不耐受情况。
六、应对措施
1.减少乳糖摄入:避免食用牛奶、奶酪、冰淇淋等含乳糖食物,可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乳制品(如经乳糖酶处理的乳制品)、植物基饮品(如豆奶、杏仁奶等)。
2.补充乳糖酶:进食含乳糖食物前补充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乳糖。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高,若存在乳糖不耐受,需选择合适替代食品保证营养摄入,如强化钙、维生素的植物基饮品等,同时需密切观察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确保营养均衡。
2.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减退,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其对钙等营养素吸收,需关注老年人钙摄入情况,可通过饮食调整或补充钙剂满足机体对钙的需求,同时注意选择合适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
3.肠道疾病患者:如肠炎患者在疾病恢复期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时,需在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步少量尝试摄入乳糖并观察反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