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等微生物侵袭心内膜引发的炎症,病因包括常见病原菌、基础心脏疾病及侵入性操作,临床表现有全身发热等、心脏杂音改变等、外周皮肤瘀点等及并发症,诊断靠血液培养、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及外科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关注基础心脏状况、孕妇用药谨慎、基础心脏疾病人群要控基础病及无菌操作降风险。
一、定义
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包括心瓣膜、心室壁内膜等)引发的炎症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菌因素:常见病原菌包括链球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此外真菌等也可致病。
2.基础心脏疾病影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狭窄等)的人群,心内膜损伤易成为病原菌定植部位,增加发病风险。
3.侵入性操作诱因:如心脏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侵入性医疗操作,可能使病原菌进入血流并附着于心内膜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多有发热,热型不规则,可伴有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2.心脏表现:心脏原有杂音可能改变,或出现新的杂音,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
3.外周表现:部分患者可见皮肤瘀点、Osler结节(指(趾)垫出现的疼痛性红色或紫色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无痛性出血红斑)等,还可能出现贫血。
4.并发症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并发栓塞,如脑栓塞可致偏瘫、失语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
四、诊断方法
1.血液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多次血培养发现病原菌可明确感染病原体。
2.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内赘生物、瓣膜反流等异常,对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贫血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常阳性。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选用敏感抗生素,需足量、足疗程用药,如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
2.外科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赘生物较大易发生栓塞、抗感染治疗无效等情况时,可考虑外科手术修复或置换瓣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需密切关注基础心脏状况,若出现发热、心脏杂音变化等情况,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及时排查心内膜炎。
2.孕妇患者:孕期发生心内膜炎时,用药需谨慎,需综合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抗感染药物,并加强孕期监测。
3.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此类人群应积极控制基础心脏疾病,如规范治疗心脏瓣膜病等,避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降低心内膜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