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心瓣膜等引发的炎症,病因包括病原体经血流侵入有损伤的心内膜及基础疾病致心内膜结构等改变,分类有起病急骤、病原体毒力强等表现的急性和起病较缓、全身症状相对轻等的亚急性,临床表现有全身、心脏及周围体征,诊断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儿童先心患儿需早期发现迹象及时检查治疗,老年人治疗需兼顾基础疾病并注意药物及病情观察。
一、定义
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心瓣膜、心室壁内膜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体入侵:病原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经血流侵入心内膜,当心内膜存在损伤(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异常血流冲击、心脏瓣膜病引起的瓣膜病变等)时,易定居繁殖引发感染。例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因异常血流冲击心内膜,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2.基础疾病影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基础疾病者,心内膜结构或血流动力学改变,更易受病原体侵袭。
三、分类
1.急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病原体毒性强,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者多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心脏杂音可迅速变化,皮肤易出现瘀点。
2.亚急性心内膜炎:起病相对较缓,常见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乏力、贫血等表现,可出现周围体征如Osler结节(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出现的无痛性出血红斑)等。
四、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急性者多有高热、寒战、乏力等;亚急性者可有低热、乏力、贫血等。
心脏表现:可出现心脏杂音变化,如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或新出现杂音等。
周围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
五、诊断
1.血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通过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2.超声心动图:能发现心瓣膜或心内膜赘生物、心脏瓣膜病变等异常,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
六、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
2.手术治疗:病情严重者,如出现严重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赘生物引发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等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先天性心脏病使心内膜易受病原体侵袭,需早期发现心内膜炎迹象,如发热、心脏杂音改变等,及时进行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抗感染治疗,避免延误导致心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心内膜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管理,选择抗生素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状况,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病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