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扭伤后分急性期和缓解期处理,急性期要休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儿童和老年人需注意相应细节;缓解期要抬高患肢、适当轻柔活动、物理治疗,不同年龄段活动和物理治疗要调整;严重疼痛肿胀、持续不缓解、怀疑韧带或半月板损伤时要及时就医,不同年龄段就医需关注各自特点。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与制动:膝盖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行走或运动,让受伤的膝盖得到充分休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看护,避免其因不适而不自觉地继续活动受伤的膝盖;对于老年人,本身行动相对迟缓,但仍需强调尽快停止可能导致膝盖进一步损伤的动作,因为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制动更重要。
2.冷敷:在扭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重复多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需注意冰袋温度和时间,防止冻伤且能达到消肿效果。
3.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膝盖进行加压包扎,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扎力度要根据其皮肤状况和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儿童皮肤薄,包扎更需轻柔;老年人皮肤松弛,要确保包扎稳固又不过紧。
二、缓解期处理
1.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膝盖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尽量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休息时可在脚下垫枕头等物品。
2.适当活动:在扭伤后的48小时后,如果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轻柔的活动,如缓慢的屈伸膝关节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儿童在进行适当活动时需在家长或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防止活动不当再次损伤;老年人活动要更缓慢、轻柔,防止因关节灵活性下降等原因导致二次损伤。
3.物理治疗:可以考虑进行一些物理治疗,如热敷(受伤48小时后)、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物理治疗仪器的使用要根据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调整参数,儿童和老年人对物理治疗的耐受程度不同,需谨慎操作。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严重疼痛与肿胀:如果膝盖扭伤后疼痛剧烈,肿胀严重,甚至出现明显畸形,或者无法站立、行走,应立即就医。儿童无法准确表达疼痛程度时,需观察其行为表现,如哭闹不止、拒绝使用受伤腿等;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关节退行性变等基础疾病,扭伤后更易出现严重情况,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骨折等严重问题。
2.持续不缓解:经过短期的自我处理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持续加重,也应及时就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关注,老年人恢复慢,若处理后无改善更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3.怀疑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如果受伤后感觉膝盖有明显的不稳定感,或者听到关节内有弹响等异常情况,可能怀疑韧带或半月板损伤,需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损伤情况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儿童怀疑韧带或半月板损伤时,MRI检查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进行,遵循儿科检查的安全原则;老年人同样要通过合适的检查明确损伤,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