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病逐步发展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功能受损引发代谢产物潴留、水等平衡紊乱的综合征,常见病因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依据eGFR分五期有不同特点,早期部分无症状,进展期有消化等系统表现,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基础病治疗、并发症控制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慢性肾衰竭的定义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病逐步发展,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功能受损,进而引发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生化异常的综合征。
二、常见病因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青少年群体中此类病因相对多见。
2.糖尿病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肾脏微血管,逐步导致肾功能减退。
3.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易引发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血流灌注,致使肾功能受损。
4.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肾脏受累,逐步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5.多囊肾:遗传因素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随囊肿增大破坏肾组织,影响肾功能。
三、分期及特点
依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5期:
1期:eGFR≥90ml/(min·1.73m2),存在肾损伤(如尿常规异常等),但GFR基本正常。
2期:eGFR60-89ml/(min·1.73m2),肾损伤伴轻度GFR下降,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3期:eGFR30-59ml/(min·1.73m2),GFR中度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4期:eGFR15-29ml/(min·1.73m2),GFR重度下降,临床症状逐渐明显,如贫血、水电解质紊乱等。
5期:eGFR<15ml/(min·1.73m2),即肾衰竭期,需依赖肾脏替代治疗。
四、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肾功能异常。
2.进展期表现
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毒素潴留影响胃肠道功能。
血液系统: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与肾性贫血相关,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心血管系统:引发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又可进一步加重肾损伤,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水电解质紊乱:可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影响心脏及神经功能。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基础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炎等)、家族史(如多囊肾等遗传性肾病)。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反映肾脏滤过功能异常。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
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如多囊肾患者可见肾脏多发囊肿,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肾脏缩小等表现。
六、治疗原则
1.基础病治疗:针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延缓肾功能进展。
2.并发症控制
血压控制:选用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平稳控制血压。
贫血纠正: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等,改善肾性贫血。
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根据检查结果调整饮食及药物,纠正高钾、酸中毒等情况。
3.非药物干预:饮食控制至关重要,限制蛋白质(尤其是植物蛋白)、磷摄入,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减轻肾脏负担。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肾功能及生长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2.老年患者:多伴有多器官功能衰退,调整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心、肝、肾等多器官情况,用药更需谨慎,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3.女性患者:妊娠时需评估肾功能,避免妊娠加重肾损伤,孕前应充分评估肾脏状态,孕期密切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
4.有基础病史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原发病,规律监测血糖、血压,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肾功能,防止基础病进展导致慢性肾衰竭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