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包括睡眠卫生习惯调整,如规律作息及营造良好睡眠环境;还有心理行为干预,如放松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训练)和认知行为治疗来纠正错误认知与不良行为模式。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药物治疗,但儿童一般不首先药物治失眠神经衰弱。
一、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应有太大的作息差异。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物钟具有规律性,长期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睡眠-觉醒周期,提高睡眠质量。对于有神经衰弱的人群,规律作息可以使大脑和身体的节律趋于稳定,缓解神经衰弱导致的睡眠紊乱。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熬夜工作的人群,更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安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外界干扰,黑暗的环境能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有助于睡眠的激素。例如,使用遮光窗帘可以阻挡外界光线,对于夜间睡眠的人非常重要。
(二)心理行为干预
1.放松训练
渐进性肌肉松弛:让患者依次紧绷和放松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到头部。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感受到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差异,从而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对于患有神经衰弱的人群,身体的紧张往往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因素,渐进性肌肉松弛能够有效降低身体的紧张度,进而改善睡眠。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比如老年人可以在睡前进行,通过放松肌肉来促进睡眠。
深呼吸训练:采用腹式呼吸,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收缩。每天可以进行多次深呼吸训练,每次5-10分钟。深呼吸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对于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深呼吸训练都比较容易操作,例如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上班族,在工作间隙进行深呼吸训练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前的精神状态。
2.认知行为治疗
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模式。例如,有些患者可能存在过度关注睡眠,一上床就担心自己睡不着的认知偏差。治疗师会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睡眠,认识到偶尔的睡眠不佳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有神经衰弱病史的人群,更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来纠正不合理的认知,因为神经衰弱患者往往存在较为敏感的心理状态,错误的认知会进一步加重失眠症状。
二、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一些药物。例如,对于神经衰弱导致的失眠,可能会用到一些具有调节神经功能和改善睡眠作用的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并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如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治疗失眠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