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后再次扭伤受解剖与组织修复因素影响,初次韧带未充分修复会致稳定性下降,青少年因系统发育不完善及好动易重复崴脚,中老年因组织退变致稳定性不足,性别无绝对差异但女性平衡有别,高冲击力运动人群再次扭伤概率高,有脚崴病史者本体感觉减退、平衡下降易再扭伤。
一、脚崴后再次扭伤的可能性及相关因素
1.解剖与组织修复因素
脚崴通常涉及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若初次崴脚后韧带未得到充分修复(如部分撕裂未规范处理),踝关节稳定性会下降。研究显示,初次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约40%-60%的患者会发生再次扭伤,因为未完全修复的韧带无法有效维持踝关节正常结构和运动中的稳定性,使得再次受外力时更易出现扭伤。
2.年龄因素影响
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脚崴后组织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处于活泼好动阶段,参与高风险运动时再次扭伤风险较高。例如青少年在篮球、轮滑等运动中,因本体感觉和关节稳定性不足,较成年人更易重复崴脚。
中老年: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韧带等组织退变,关节灵活性和力量下降,即使初次崴脚后恢复,踝关节稳定性仍可能因自身组织老化而不足,从而增加再次扭伤几率。
3.性别与生活方式因素
性别本身无绝对差异,但女性可能因步态特点等因素,在平衡控制上与男性有细微差别,若存在脚崴史,再次扭伤风险可能受此影响。
生活方式中,经常进行高冲击力运动(如篮球、足球、滑板等)的人群,脚崴后再次扭伤概率显著高于日常活动为主的人群,因为此类运动中踝关节承受的外力和运动强度大,易导致再次损伤。
4.病史相关因素
有过脚崴病史的人,踝关节本体感觉(如对关节位置、运动状态的感知能力)会减退,平衡能力下降,在日常行走或运动中,对踝关节的保护和调整能力变弱,使得再次遭遇类似外力时更易发生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