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急性期需立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若出现疼痛剧烈等严重情况要及时就医评估,72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循环并进行康复锻炼,受伤期间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调整饮食,儿童恢复快但需监护锻炼,老年人恢复慢要及时就医且循序渐进,有既往损伤者需谨慎并咨询专业人士制定康复方案。
一、急性期处理(伤后72小时内)
1.休息(Rest):立即停止打篮球等运动,避免继续负重行走,让受伤脚踝充分休息,防止损伤加重。
2.冰敷(Ice):用冰袋或毛巾包裹冰块敷于扭伤部位,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冰敷一次。冰敷可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炎性渗出,从而减轻肿胀与疼痛。需注意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脚踝,提供一定压力以减少肿胀,但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就医评估
若扭伤后出现疼痛剧烈、肿胀迅速加重、无法站立行走或怀疑有骨折等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X光等影像学检查排除骨折、韧带严重损伤等严重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三、康复阶段(伤后72小时后)
1.热敷促进循环:受伤72小时后,可改用热敷,如用温毛巾敷于脚踝,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及组织修复。
2.康复锻炼: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进行踝关节的康复锻炼,包括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缓慢勾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多次)、旋转运动(缓慢转动脚踝)等,逐渐增加活动度与力量,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康复锻炼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动作规范、安全。
四、生活方式注意事项
受伤期间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尽量减少脚踝负重,必要时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
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物摄入,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
五、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未完善,脚踝扭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重视,及时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及时影响骨骼发育,康复过程中需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适度锻炼。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脚踝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存在潜在的基础疾病影响恢复,因此更要及时就医评估,休息期间需密切观察肿胀与疼痛变化,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
有既往脚踝损伤病史者:此类人群再次扭伤风险较高,恢复时要更加谨慎,康复锻炼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避免因恢复不当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