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石症是摄入某些无法被胃完全消化吸收的物质在胃内积聚成影响胃部生理功能的固体团块,按成因分为植物性(空腹大量食用富含鞣酸果胶等的柿子黑枣等易诱发)、动物性(吞咽毛发或异物凝聚而成)、药物性(服用某些药物溶解不完全或相互作用形成),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部分可触及包块,严重可致梗阻溃疡出血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小胃石用药物溶石等)和手术(大胃石等情况需内镜碎石或外科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及时就医且选影响小的治疗方式,老年人应注意饮食早就诊,妊娠期女性治疗要谨慎综合考虑胎儿安全。
一、定义
胃石症是指因摄入某些物质在胃内积聚形成的固体团块,这些物质无法被胃完全消化吸收,进而逐渐凝聚成块,影响胃部正常生理功能。
二、成因分类及机制
(一)植物性胃石
常见于空腹大量食用柿子、黑枣等食物,此类食物富含鞣酸、果胶等成分,在胃酸作用下,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同时黏附植物纤维、食物残渣等,逐步凝聚成植物性胃石。例如,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中鞣酸含量较高,更易诱发植物性胃石。
(二)动物性胃石
多因吞咽毛发(常见于异食癖人群)或某些异物(如头发、缝线等)在胃内凝聚而成,毛发等物质不易被消化,逐渐聚集形成团块。
(三)药物性胃石
服用某些药物后,药物在胃内溶解不完全或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团块,如含铋剂、碳酸钙等成分的药物可能增加胃石形成风险。
三、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在上腹部触及质地较硬的包块。若胃石较大或合并并发症,可能出现梗阻、溃疡、出血等情况,表现为剧烈腹痛、呕血、黑便等。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为诊断胃石症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石的形态、大小、位置等,还能同时进行相应治疗操作。
(二)影像学检查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判断胃石的存在及大致情况,有助于了解胃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较小的胃石,可尝试药物溶石等方法,如植物性胃石可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辅助溶解,但需依据具体病情及胃石性质选择合适药物。
(二)手术治疗
若胃石较大、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梗阻、穿孔等),则需考虑内镜下碎石或外科手术取出胃石。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若有误食异物形成胃石,因胃肠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异食癖风险,需及时就医,避免胃石导致严重消化道损伤,且儿童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耐受性,优先选择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二)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更应注意饮食,避免空腹大量进食易形成胃石的食物,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尽早就诊,因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较差,胃石相关并发症可能更严重。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胃石时,治疗需谨慎,需综合考虑胎儿安全,选择对妊娠影响最小的诊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