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扭伤后立即停止活动,24至48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肿胀未消则热敷,抬高患肢促进回流,可短期用非甾体抗炎药(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受伤后休息制动,肿胀减轻后逐步进行踝关节轻度康复锻炼。
一、急性期初步处理
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负重行走等加重损伤的行为,这对所有人群均适用,尤其是运动爱好者或长时间行走者,可防止肿胀进一步加剧。
二、冷敷与热敷操作
冷敷:扭伤后24~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扭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通过收缩局部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与疼痛。儿童冷敷时需注意用毛巾隔开皮肤,避免冻伤。
热敷:48小时后,若肿胀仍未明显消退,可改用热敷,用温水袋或热毛巾敷于患处,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淤血吸收,利于消肿。
三、抬高患肢促进回流
将受伤的脚部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卧床时可使用枕头垫高脚部,无论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此方法均适用,能有效缓解肿胀状况。
四、药物辅助与特殊人群注意
药物方面: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与肿胀,但儿童应避免自行使用此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
特殊人群:
儿童:脚扭伤后肿胀处理需更轻柔,冷敷时严格控制时间与温度,且避免剧烈活动,肿胀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骨折等情况。
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除常规消肿处理外,需留意是否存在骨折等严重损伤,若肿胀伴随剧烈疼痛、畸形等,应尽快就医。
妊娠期女性: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优先采用冷敷、抬高患肢等方法消肿,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肿胀异常时需在医生评估下处理。
五、休息制动与康复锻炼
休息制动:受伤后应尽量休息,减少站立或行走,必要时使用拐杖等辅助工具,防止损伤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均需遵循此原则,儿童避免奔跑跳跃,老年人避免长时间站立。
康复锻炼:肿胀减轻后,逐渐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轻度康复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但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锻炼强度,有基础病史者锻炼前需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