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肌肉酸痛可通过保证充足休息并进行轻度伸展活动恢复,24-48小时内有肿胀用冷敷超48小时用热敷,轻柔按摩酸痛肌肉,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严重时遵医嘱用非甾体抗炎药,孕妇优先非药物方法,老年人处理更温和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休息与适当活动
运动后肌肉酸痛首先需保证充足休息,让肌肉得以恢复,同时可进行轻度的伸展活动,如缓慢屈伸肌肉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酸痛感。不同年龄人群休息时间和活动强度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一般成年人休息1-2天,儿童因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快,休息时间可适当缩短,青少年在运动后也应合理安排休息与适度活动来促进肌肉恢复。二、冷敷与热敷
在运动后24-48小时内,若肌肉酸痛伴有肿胀,可采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酸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超过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冷敷或热敷时要注意温度把控,防止冻伤或烫伤。三、适度按摩
可轻柔按摩酸痛肌肉,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按摩能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肌肉纤维排列恢复,不同人群按摩手法和力度需调整,老年人按摩力度宜轻,儿童按摩时要更加轻柔,依据其肌肉发育情况进行适度操作。四、补充营养
运动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等,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肌肉组织,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对肌肉恢复有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蛋白质和维生素需求相对更高,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来促进肌肉恢复。五、药物辅助
若酸痛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禁忌,避免自行随意用药。孕妇出现运动后肌肉酸痛时,应谨慎选择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六、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出现运动后肌肉酸痛需谨慎处理,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如轻柔拉伸、适度热敷等;老年人肌肉恢复较慢,且可能伴有基础疾病,处理肌肉酸痛时要更加温和,遵循安全第一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肌肉酸痛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