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扭伤急性期需休息制动、冰敷干预、适度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恢复期早期开展非负重简单关节活动,中期逐步增负重并进行平衡与肌肉力量训练,后期进行功能性恢复及本体感觉训练,儿童扭伤需专业人员指导康复训练,老年人恢复缓慢且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个性化并关注安全适度。
一、急性期科学处理
1.休息制动:扭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导致受伤的活动,避免患处继续负重,防止损伤加重,例如避免行走或站立过久,让脚部处于放松状态以减少进一步损伤。
2.冰敷干预:于扭伤后48小时内采用冰敷,用冰袋或包裹冰块的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借助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来减少炎性物质渗出,从而减轻肿胀与疼痛,此方法经临床研究验证可有效缓解急性炎症反应。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部进行适度加压包扎,帮助减轻肿胀,但需注意包扎力度不宜过紧,以防影响血液循环,需保证脚部远端仍有正常血运。
4.抬高患肢:将受伤脚部高于心脏水平放置,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脚部肿胀,例如可在休息时垫起脚部,利用重力作用辅助消肿。
二、恢复期渐进式康复训练
1.早期阶段(1-2周):开展非负重的简单关节活动,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每次屈伸10-15次,每日3-4组,维持踝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僵硬,该阶段训练量需适中,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2.中期阶段(2-6周):逐步增加负重并进行平衡及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可站在稳定平面上练习单脚站立,每次保持10-20秒,每日3-4组,同时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勾脚、绷脚时保持肌肉收缩5-10秒,重复10-15次,每日3-4组,通过增强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助力恢复,相关研究表明此阶段训练可有效提升踝关节稳定性。
3.后期阶段(6周后):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如缓慢行走、短距离慢跑,逐步增加活动量与强度,同时开展本体感觉训练,可在不稳定表面(如平衡垫)上练习,提高脚部应对不同状况的能力,使脚部逐步恢复至接近正常的运动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脚部扭伤时需更为谨慎处理,急性期严格遵循RICE原则,康复训练务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因其骨骼肌肉系统尚处发育阶段,过度活动易影响恢复,需依据儿童具体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脚部扭伤后恢复相对缓慢,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可咨询医生或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由于老年人骨骼强度下降、关节灵活性降低,恢复能力较弱,需格外关注训练的安全性与适度性,防止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