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急性期要立即停止活动休息、48小时内冰敷、适当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需观察肿胀疼痛等症状,异常时及时就医检查,儿童处理要严格遵原则防影响生长,老年人恢复长要注意休息固定防并发症,运动员需专业评估并循序渐进康复,康复期肿胀消退后逐步开展康复锻炼且饮食增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恢复。
一、急性期初步处理
1.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脚踝扭伤的活动,避免继续负重行走或运动,让受伤的脚踝处于放松状态,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1.2冰敷:于扭伤后48小时内进行冰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冰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与疼痛,原理是低温抑制了局部组织的代谢和神经传导。
1.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踝进行适当加压包扎,注意包扎力度适中,既起到限制肿胀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又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1.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借助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肿胀情况。
二、评估与后续处理
2.1观察症状:密切观察脚踝肿胀程度、疼痛情况,若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肿胀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受伤后完全无法负重行走,或出现畸形等异常表现,需警惕骨折、韧带严重损伤等情况。
2.2就医检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体格检查,并可能安排X光、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脚踝扭伤的具体损伤情况,如是否存在骨折、韧带撕裂等。
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3.1儿童:儿童脚踝扭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因其骨骼肌肉发育尚未完全,处理时更需严格遵循急性期处理原则,且要避免儿童过早活动。若扭伤后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防止不当处理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3.2老年人:老年人脚踝扭伤后恢复周期较长,且常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处理时除遵循基本处理步骤外,需格外注意休息与适当固定,避免过度活动。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要密切关注受伤部位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3.3运动员:运动员脚踝扭伤后需专业评估,在恢复期间要逐步开展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恢复踝关节功能,且要避免过早重返高强度运动,以防再次发生损伤影响运动表现。
四、康复阶段注意事项
4.1康复锻炼:肿胀消退后,可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康复锻炼,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二次损伤。
4.2饮食调整: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物摄入,为组织修复提供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