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有差异,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血管破裂,有中间清醒期,CT呈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小血肿可观察,大血肿需手术;硬膜下血肿多由桥静脉撕裂等引起,急性多持续昏迷等,CT呈新月形等影,急性量大或脑疝需手术,慢性多钻孔引流且需考虑年龄等因素及基础疾病控制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1.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形成。常见于青壮年,多有头部外伤史,尤其是着力点处骨折损伤血管。
2.硬膜下血肿:是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多由桥静脉撕裂出血引起,也可因脑挫裂伤致皮质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多因脑萎缩,桥静脉易撕裂,轻微外伤即可引发;年轻人多有较严重头部外伤。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硬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有短暂昏迷,随后意识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昏迷,这是因为最初的脑震荡导致昏迷,随着血肿量逐渐增加,颅内压升高,再次出现昏迷。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病情进展较快时可出现偏瘫、瞳孔改变等脑疝表现。
2.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多有较重头部外伤史,伤后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无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且严重,如头痛、呕吐剧烈,可迅速出现脑疝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症状隐匿,可表现为头痛、智力下降、肢体无力等,易被忽视。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1.硬膜外血肿: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血肿范围较局限,一般不跨越颅缝,因颅缝处硬膜与颅骨贴合紧密,限制了血肿扩展。
2.硬膜下血肿: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可跨越颅缝,血肿范围较广,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为高密度影,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
四、治疗原则区别
1.硬膜外血肿:需根据血肿量及患者症状决定治疗方案。小的血肿可密切观察,给予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血肿量较大(如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量>10ml)或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时,需行手术清除血肿,常用钻孔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术。
2.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若血肿量大或有脑疝形成,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多采用钻孔引流术,将血肿引流出来。对于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需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恢复相对缓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身体恢复的影响,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监测。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病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