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是常见运动损伤,由足部突然内翻或外翻致踝关节周围韧带过度牵拉损伤,病因多为行走或运动时地面不平、踩空等使踝关节承受超应力,症状有受伤即刻疼痛活动时加剧、逐渐肿胀、出现青紫瘀斑、活动受限,重度有畸形等,分类分韧带拉伤、撕裂、断裂,诊断通过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时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期遵RICE原则,后期据损伤程度康复训练或手术,预防需运动前充分热身、选合适鞋、避免不平整地面行走等,老年人恢复慢需谨慎就医护理,儿童运动要注意姿势、及时恰当处理并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一、定义
脚踝扭伤是因足部突然内翻或外翻,致使踝关节周围韧带被过度牵拉,出现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断裂的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
二、病因
多由行走或运动时地面不平、不慎踩空、跳跃落地姿势不当等引发,使踝关节承受超出正常范围的应力,进而导致韧带损伤。
三、症状表现
1.疼痛:受伤部位即刻出现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2.肿胀:因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及组织水肿,受伤处逐渐肿胀。
3.淤血:皮下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出,可致受伤部位出现青紫瘀斑。
4.活动受限:因疼痛及韧带损伤,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难以正常行走或负重。
5.严重情况:部分重度扭伤可能出现畸形、剧烈疼痛且无法负重等表现。
四、分类
1.韧带拉伤:属轻度损伤,仅部分韧带纤维受损,症状相对较轻,肿胀、疼痛程度有限。
2.韧带撕裂:为中度损伤,部分韧带纤维断裂,肿胀、疼痛较韧带拉伤明显,活动受限更显著。
3.韧带断裂:属重度损伤,韧带完全断裂,常伴明显畸形、剧烈疼痛及严重活动障碍。
五、诊断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明确受伤机制)、体格检查(观察肿胀、压痛部位及范围等),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初步排查有无骨折,MRI能更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程度及周围软组织情况。
六、治疗原则
1.急性期(通常指受伤后24~48小时内):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数次,减轻肿胀和疼痛)、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包扎,限制肿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后期康复:急性期过后,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康复训练,如逐步恢复踝关节活动度、力量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重度韧带断裂等情况可能需手术修复韧带。
七、预防措施
1.运动前充分热身,使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适应运动状态。
2.选择合适的footwear,确保其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稳定性。
3.避免在不平整地面行走或进行高风险运动时疏忽大意。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脚踝扭伤后恢复较慢,需更谨慎处理,及时就医评估损伤程度,康复期需加强护理,防止因恢复不佳影响日常活动。
儿童:运动时需注意正确姿势,避免过度运动,家长应监督儿童运动安全,若发生扭伤,需及时恰当处理并密切观察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