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在发病机制与病因、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特殊人群情况上存在差异,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等破裂,有中间清醒期等表现,CT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影且不跨颅缝;硬膜下血肿多因桥静脉等破裂,急性进展快等,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等影可跨颅缝,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不同特点需关注。
一、发病机制与病因差异
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破裂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膜与颅骨之间,常与头部着力部位直接相关,如颞部、额顶部等部位骨折易引发,多为急性发病,少数可为亚急性。例如,头部遭受暴力撞击颞部,导致颞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迅速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主要是桥静脉或大脑表面静脉破裂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膜下腔,多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受伤机制多为头部加速或减速运动,可分为急性(3天内发病)、亚急性(3天至3周发病)和慢性(3周以上发病)。比如,老年人因脑萎缩,桥静脉相对松弛,轻微头部外伤即可导致桥静脉破裂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二、临床表现特点不同
硬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昏迷,随后清醒,之后又逐渐昏迷,这是因为初期血肿量小,脑受压不明显,清醒后随着血肿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再次出现昏迷。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且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在血肿侧,如血肿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
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进展迅速,昏迷程度较深且持续加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早且严重,常伴有脑挫裂伤,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明显。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症状隐匿,常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等,部分患者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躁动、抑郁等,也可出现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缺损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区别
硬膜外血肿: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血肿范围局限,不跨颅缝,因为硬膜与颅骨连接紧密,限制了血肿跨颅缝扩展。
硬膜下血肿: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可跨颅缝,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为高密度影,亚急性可为等或混杂密度,慢性多为低密度影。MRI检查对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更敏感,能更好地显示不同时期血肿的信号变化。
四、特殊人群情况考量
儿童:儿童硬膜外血肿多因车祸、坠落等外伤引起,由于儿童颅骨弹性较好,骨折发生率相对较低,硬膜外血肿常因脑膜中动脉损伤导致,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等变化,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儿童硬膜下血肿可能与产伤等因素有关,新生儿硬膜下血肿需注意观察头颅外形、前囟张力等,及时评估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硬膜下血肿相对常见,尤其是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对颅内压增高的耐受性较差,症状可能被老年痴呆等基础疾病掩盖,应重视老年人头部外伤后的意识、认知等变化,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