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病症状多样,包括感觉障碍(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少数深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肌无力与肌萎缩、肌张力改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皮肤营养障碍、多汗或无汗、部分血压异常)及延髓受累症状(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表现),不同患者症状有差异,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相关,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这是脊髓空洞病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脊髓内的痛觉和温度觉传导纤维受损,患者会出现相应节段的痛觉、温度觉减退或丧失,但触觉往往保留。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冷热刺激,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烫伤、割伤等而不自知,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及成年人中均可能发生,若本身有外伤病史等情况更需警惕。在儿童群体中,可能表现为对疼痛反应不敏感,比如玩耍时不小心受伤却没有及时表现出疼痛的反应,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
深感觉异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深感觉(如位置觉、震动觉)的异常,但相对痛温觉障碍来说较少见。
运动障碍
肌无力与肌萎缩:病变累及脊髓前角细胞时,会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通常先从手部小肌肉开始,如大小鱼际肌、骨间肌等,表现为手部肌肉逐渐消瘦、无力,精细动作困难,像拿筷子、系纽扣等动作变得吃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累及前臂、上臂甚至其他部位的肌肉。这种情况在成年男性因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工作等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可能更易被忽视早期症状,而儿童若出现此类情况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比如爬行、抓握等动作发展迟缓。
肌张力改变:病变水平以下可能出现肌张力减低,晚期则可能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皮肤营养障碍:皮肤可出现干燥、脱屑、增厚,指甲变脆、变形等情况。由于痛觉减退,患者容易反复发生烫伤、擦伤等,进而导致皮肤反复溃疡、瘢痕形成。例如,患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时间接触热水而造成皮肤损伤却不自知,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或感觉神经功能受损较严重的人群中更为突出,因为老年人本身皮肤感觉就相对减退,再加上脊髓空洞病的影响,皮肤营养障碍问题可能更严重。儿童若出现皮肤营养障碍,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保护功能,增加感染等风险。
多汗或无汗:病变节段相应部位可出现多汗或无汗的情况,比如病变在颈部脊髓节段,可能会出现颈部以上某一区域出汗异常,有的区域多汗,有的区域无汗,这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出现这种情况时的表现特点不同,成年人可能更能察觉自身局部皮肤的异常出汗情况,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观察其身体局部皮肤温度、湿润度等情况来发现异常。
血压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如体位性低血压等,但相对较少见。
其他症状
延髓受累症状:当病变累及延髓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延髓麻痹的表现,这种情况在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无论年龄大小,出现此类症状都需要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脊髓空洞病的症状表现多样,不同患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而且症状的出现和进展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变部位等因素相关。一旦发现有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