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与硬膜外血肿均发生颅内围绕脑组织,解剖位置不同,头部外伤是共同重要病因,临床表现有相似与不同,CT表现有差异,治疗均据情况选保守或手术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联系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多因桥静脉撕裂等原因导致出血;硬膜外血肿是血液积聚在硬膜外腔,常由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等引起。两者均发生在颅内,围绕脑组织,但解剖位置不同,硬膜下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硬膜外位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二、病因联系
1.共同相关因素:头部外伤是两者共同的重要病因,无论是交通事故导致的头部撞击,还是高处坠落、暴力打击头部等情况,都可能引发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例如,在儿童头部外伤中,同样可能出现这两种血肿情况,儿童因颅骨相对较软、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特点,头部外伤后更需密切关注是否存在此类血肿情况。对于有长期酗酒史的人群,其凝血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头部外伤时更易发生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因为酗酒可能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异常,凝血功能下降,外伤后出血不易止住,从而增加血肿形成风险。
2.不同病因特点:硬膜下血肿还可见于老年人脑萎缩者,由于脑萎缩使桥静脉张力增加,轻微外伤即可导致桥静脉破裂出血;硬膜外血肿中,脑膜中动脉破裂是常见原因,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沟时易引发该动脉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联系
1.相似表现:两者都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意识障碍方面,轻度的可能只是嗜睡,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在小儿患者中,由于其表述能力差,可能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前囟饱满等非典型表现,需要医护人员仔细观察。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血肿发生后原有症状可能加重,且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2.不同表现特点:硬膜下血肿病情发展相对较为隐匿,症状可能在受伤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出现;硬膜外血肿往往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昏迷,随后清醒,之后再次昏迷,这是因为硬膜外血肿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先出现原发性脑损伤昏迷,血肿形成后颅内压升高再次引起昏迷。
四、影像学表现联系
1.CT表现:硬膜下血肿在CT上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的新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通过CT检查可以清晰区分两者的位置和形态差异,这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在儿童头部外伤的CT诊断中,需要特别注意血肿的位置和范围,因为儿童的颅骨和脑组织特点与成人不同,可能影响血肿的显示和判断。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同时存在脑萎缩等情况,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会与无脑萎缩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分析。
五、治疗联系
1.保守与手术治疗选择:两者都需要根据血肿量、患者症状等情况决定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果血肿量较少,患者症状较轻,都可能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但如果血肿量较大,引起明显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等危险情况时,都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例如,当硬膜下血肿量超过一定范围,或硬膜外血肿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在小儿患者的治疗中,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需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以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