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的处理分为急性期、评估与进一步处理、康复期。急性期需休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评估与进一步处理包括初步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康复期包括早期康复锻炼、恢复关节稳定性锻炼、逐步恢复活动,不同人群在各阶段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发生踝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踝关节负重,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安抚,避免其因疼痛哭闹而不自觉加重活动,影响恢复;老年患者本身活动相对较少,但也需严格制动,防止因轻微活动导致损伤部位肿胀、疼痛加剧。
2.冷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进行冷敷,一般每2-3小时冷敷一次,每次冷敷15-20分钟。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缓解疼痛。冷敷时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可包裹毛巾后再进行冷敷。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需适当缩短,避免冻伤;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防止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可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从远端向近端包扎,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动脉搏动但又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对于儿童,包扎时要更加轻柔,密切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和颜色;老年患者如有血管硬化等情况,更要注意包扎压力,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踝关节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患者,都应尽量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休息时可在脚下垫枕头等。
二、评估与进一步处理
1.初步评估:经过急性期初步处理后,需要对踝关节扭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肿胀程度、疼痛情况以及踝关节的活动受限情况等进行初步判断。如果扭伤后踝关节仍能勉强活动,但有明显肿胀、疼痛,可能为轻度扭伤;如果踝关节明显畸形、剧烈疼痛、无法负重行走,则可能为较严重的扭伤,需进一步检查。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需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是否拒绝用患肢着地等判断;老年患者若本身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即使较轻的扭伤也可能症状表现较重。
2.影像学检查:对于较严重的扭伤或初步评估难以明确损伤情况的,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等情况。X线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踝关节骨骼的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骨折发生。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老年患者如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造影剂等需特别谨慎。如果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但仍有明显症状,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韧带损伤等情况。
三、康复期处理
1.早期康复锻炼:在受伤72小时后,可根据损伤情况开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如果是轻度扭伤,可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度。例如,坐在椅子上,缓慢地将脚尖向上勾,然后向下踩,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需在家长或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老年患者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力量不足或关节灵活性差导致再次损伤。
2.恢复关节稳定性锻炼:当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可进行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的锻炼。如单腿站立练习,患者站立在平稳的地面上,先使用健侧腿支撑,逐渐过渡到患侧腿支撑,保持身体平衡,每次练习10-20秒,每天3-4组。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儿童和老年患者,可借助扶手等辅助工具进行练习。还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内外翻抗阻练习,使用弹力带等进行抗阻,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稳定性。
3.逐步恢复活动:随着康复锻炼的进行,可逐步恢复正常活动。但在恢复活动初期,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再次受伤。儿童在恢复活动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其活动情况;老年患者在恢复行走等活动时,要选择平坦、安全的地面,必要时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一般在扭伤后2-3周左右,如果恢复良好,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完全恢复正常活动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具体要根据损伤恢复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