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栓塞
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致颅内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的综合征。病因有心源性、非心源性及来源不明栓子;临床表现有一般特点及不同栓子来源特点;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诊断结合症状、基础疾病及影像学;治疗有一般、溶栓、抗凝等原则;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积极治基础病、改生活方式及对高危人群监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源性栓子: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约占脑栓塞的60%-70%。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赘生物及左心房血栓脱落;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心脏导管等导致的心内膜表面血栓脱落;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后形成的血栓脱落等。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房颤动,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就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脑栓塞。
非心源性栓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如长骨骨折时脂肪进入血流)、空气栓子(如潜水员病、人工气胸等)、癌栓(如肺癌等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寄生虫栓子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多见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时,斑块破裂后形成的栓子可随血流进入脑内小动脉,导致脑栓塞。
来源不明的栓子:部分脑栓塞患者虽经各项检查仍难以明确栓子来源。
二、临床表现
一般特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见的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脑局灶性损害表现。如大脑中动脉栓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栓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复视、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
不同栓子来源的特点
心源性脑栓塞:起病相对较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常有心脏病病史,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栓塞时,除了脑梗死的表现外,还可能有心脏杂音、心房颤动等心脏方面的体征。
非心源性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脑栓塞,患者多有动脉硬化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脂肪栓子导致的脑栓塞,患者有长骨骨折等病史。
三、辅助检查
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内头颅CT可见梗死区呈低密度改变。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对于排除脑出血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脑栓塞发病后的短时间内,通过头颅CT可以快速区分脑栓塞和脑出血,因为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显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的病灶,可更早发现梗死灶,尤其是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的梗死灶。例如,对于后循环的脑栓塞,头颅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脑血管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有助于明确病因,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考虑介入治疗等情况时选择。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有助于发现心源性栓子的来源,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变等。例如,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内结构和血流情况,发现心房内血栓等异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突然发生的偏瘫、失语等脑局灶性症状,结合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史等,头颅CT或MRI发现梗死灶,一般可做出诊断。例如,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突然出现偏瘫,头颅CT显示脑内低密度梗死灶,即可考虑脑栓塞的诊断。
鉴别诊断
脑出血:发病也较急,但多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常明显升高,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而脑栓塞头颅CT早期多为低密度梗死灶。
脑梗死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进展相对较缓慢,发病前多有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史,头颅CT等影像学表现与脑栓塞有一定区别,但有时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鉴别。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控制血压、血糖等。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减轻脑水肿。
溶栓治疗: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但要严格掌握溶栓的时间窗等禁忌证。
抗凝治疗: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但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降纤治疗:使用降纤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如巴曲酶等。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无禁忌证,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栓塞导致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的患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
六、预后
脑栓塞的预后与栓子的性质、栓塞的部位、梗死的范围及是否有并发症等有关。一般来说,发病年龄轻、治疗及时、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高龄、反复栓塞、有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等)的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影响生活质量。
七、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要积极治疗,预防心内血栓形成。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规范抗凝治疗,降低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可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等。
对于有栓子来源的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例如,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