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心包脏层和壁层炎症性疾病,病因分感染性(含细菌、病毒等)和非感染性(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急性的尖锐性胸痛等和慢性的体循环淤血等,诊断靠病史症状评估及辅助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症性疾病,由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引发,可导致心包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及渗出性病变。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病因
1.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性心包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可通过血行传播、直接蔓延等途径累及心包。
2.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直接侵犯心包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心包炎症。
3.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心包炎,但相对少见。
(二)非感染性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包,引发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
2.肿瘤:原发性心包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心包,可刺激心包产生炎症。
3.创伤:胸部钝性创伤、心脏手术等导致心包损伤,引发炎症。
4.其他:如尿毒症、心肌梗死等也可能继发心包炎。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心包炎
主要症状为尖锐性胸痛,疼痛与呼吸运动相关,卧位时可能加重,坐位或前倾位可减轻;还可能伴有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查体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二)慢性心包炎
多表现为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循环淤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缩窄,导致心功能受影响。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感染史、基础疾病史等,结合胸痛、发热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的重要方法,可发现心包积液的量及分布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感染相关指标变化,炎性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沉)可能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非感染性心包炎。
4.心包穿刺:对于积液性质不明确的情况,可通过心包穿刺获取积液进行化验,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心包炎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心包炎需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原发病;肿瘤相关心包炎则针对肿瘤进行相应处理。
(二)对症支持治疗
出现心包压塞时需进行心包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对于胸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对症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包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需注意休息,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控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症状,避免随意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心包炎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情观察需更细致,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意防治可能出现的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三)女性
自身免疫性相关心包炎在女性中相对多见,需关注激素等药物对女性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影响,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女性特殊生理时期的需求,加强个体化护理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