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且发作频率较高,每分钟房性早搏次数大于5次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房性早搏数量超过总心搏数的1%。其发生机制与心肌受刺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药物使用、电解质紊乱等有关。临床表现为部分患者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心脏听诊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等体征。相关检查有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根据情况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它按一定的频率发放冲动,引起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而房性早搏是由于心房内的某一个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地发放冲动,从而导致心脏提前搏动。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心肌受到缺血、炎症等刺激时,容易引发房性早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改变时,也可能促使房性早搏的发生;另外,一些药物(如洋地黄、拟交感类等药物)的使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也可能诱发房性早搏。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感到心悸,好像心脏突然停跳一下又接着跳,或者有心脏“偷跳”的感觉;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等情况下,症状可能会加重。
2.体征表现:进行心脏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三、相关检查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频发房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上会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如果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房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分布规律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单纯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如果症状不明显,通常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要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2.药物治疗:如果频发房性早搏引起明显症状,或者有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潜在风险时,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来决定,且用药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频发房性早搏时,首先要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在生活上要保证规律的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如果需要用药,要谨慎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频发房性早搏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情况,如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频发房性早搏时,一般先以观察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因为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密切监测早搏情况以及胎儿的状况,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