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因遗传、个体冷敏感性异常、自身免疫异常等致病,皮肤接触寒冷后数分钟出现风团红斑等皮损且病程超六周,通过病史采集等诊断需与其他荨麻疹鉴别,治疗包括避免寒冷刺激、非药物及药物干预,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有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类型,属于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如冷空气、冷水等)后,数分钟内出现风团、红斑等皮损,病程超过6周。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荨麻疹病史者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个体冷敏感性异常:人体对寒冷刺激的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部分人群皮肤对寒冷的反应异常,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3.自身免疫异常:少数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寒冷刺激可触发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介导炎症反应引发皮损。
三、临床表现
1.皮损特征:皮肤接触寒冷刺激后,如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空气等,数分钟内局部出现风团、红斑,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伴有瘙痒、刺痛或烧灼感。
2.病程特点:病程超过6周,呈反复发作,病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部分患者在冬季等寒冷季节发作更为频繁。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与寒冷刺激的关系,包括寒冷刺激的类型(如冷风、冷水等)、发作时间、持续时长及缓解方式等。
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接触寒冷后的典型表现,如风团、红斑等特征性皮损。
3.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冷激发试验,通过特定设备使皮肤短暂暴露于寒冷环境,观察是否出现典型皮损以辅助诊断。
五、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物理性荨麻疹(如日光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及感染性荨麻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等区分。通过详细病史、皮损特点及相关检查进行鉴别,例如感染性荨麻疹常伴有感染相关症状,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可能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
六、治疗原则
1.避免寒冷刺激: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寒冷物体或环境,如冬季外出穿戴保暖衣物、避免接触冷水等。
2.非药物干预:优先采用非药物方式,如通过保暖减少寒冷刺激对皮肤的影响,这对各年龄段人群均适用,尤其儿童患者应注重防寒保暖以降低发作风险。
3.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但需遵循医疗规范,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不恰当用药对特殊人群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皮肤娇嫩,对寒冷刺激更敏感,需特别加强保暖护理,避免滥用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增添衣物等方式减少寒冷接触。
2.女性患者:部分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机体生理变化更易诱发慢性寒冷性荨麻疹,需格外注意保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3.有基础疾病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用药前应充分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