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因人体缺乏足够乳糖酶无法充分分解乳制品中乳糖,摄入后未分解乳糖进结肠被肠道细菌发酵引发消化道不适,分与年龄相关的原发性(亚洲成人发生率高且个体差异大)和由肠道疾病、药物等致的继发性(原发病控制部分可改善),症状为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小时腹泻、腹胀等,儿童影响营养吸收致生长发育受影响,成人影响生活质量,有基础肠道病者患继发性风险高需关注饮食调整。
一、发病机制
人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需经小肠内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若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未被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同时使结肠渗透压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
二、分类及特点
(一)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多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小肠黏膜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常见于成人。其中,亚洲人群中成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较高,且个体差异明显。
(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由肠道疾病(如肠炎、乳糜泻等)、药物(如某些化疗药物)等因素损伤肠道,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所致。此类情况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原发病控制后,部分患者乳糖不耐受状况可能改善。
三、症状表现
主要为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小时内出现腹泻,粪便多为黄色或绿色稀便,伴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等,部分人群还可能伴有恶心等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与乳糖摄入量相关,摄入越多,症状通常越明显。
四、人群差异影响
(一)儿童
儿童时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营养吸收,长期可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如身高、体重增长迟缓等,需关注其饮食中乳糖摄入情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二)成人
成人乳糖不耐受主要影响生活质量,日常需避免过多摄入乳制品,若不注意可能频繁出现消化道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
(三)特殊人群
有基础肠道疾病者(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风险更高,需在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关注乳糖摄入对肠道的影响,必要时调整饮食方案以减轻消化道症状。